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素养。这些要求与隐性课程的理念相契合。隐性课程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也是现今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和思考隐性课程的问题,认为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短时间内作用不明显,但却是位于知识层面之上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甚至对整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的作用。本研究在借鉴前人对隐性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将隐性课程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注重隐性课程在高中地理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潜在影响力。通过有意或无意地对地理教材、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及教学环境中隐性课程的利用,建立起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地理认知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本研究主要包括绪论、理论研究、现状调查、个案研究、研究的启示和展望五个部分。整个研究过程先从理论研究入手,在明确本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在教学中开发地理隐性课程的可行性和开发的原则;并通过在西宁市某校高一高二年级做的现状调查来更加明确开发地理隐性课程的必要性、方向和内容;然后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围绕针对F学校L老师一定时期内课堂观摩的总结,从四个维度提出了高中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的具体措施,并着重将其中的一节课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三个环节具体详细地展现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最后通过个案研究得出一些启示和展望,为具体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