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40%,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的核心即支持盆底的盆底肌和盆底结缔组织解剖结构的缺陷而导致了功能的异常,手术治疗应通过修复受损的组织来完成解剖重建,进而恢复盆底功能。
目前,临床上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较显著的手术方法为盆底吊带重建术,其中主要包括治疗SUI的经耻骨后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O)和治疗POP的全盆底吊带重建术,但是由于这些手术方法均为盲针穿刺,穿刺针通过体内的一段不能在直视下完成,所以有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及脏器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进行盆底吊带重建术的医生对盆底组织结构的解剖学知识和相关的手术标志有详细的了解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使手术通过解剖重建而达到功能恢复,并且又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虽然女性盆底的解剖结构已经较清晰,但是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组织解剖学,手术路径的解剖研究在盆底吊带重建术中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不仅可以增加临床手术医师对各手术路径的了解,为避免手术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今后手术方法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
本实验首先对2具新鲜尸体进行红色乳胶桡动脉血管灌注,5天后对尸体进行TVT、TVT-O以及全盆底吊带重建术的穿刺,最后进行各手术路径的解剖及相关数据的测量。
实验结果显示,TVT术是通过加强耻骨尿道韧带,重建中段尿道后方的支持结构来治疗SUI;此外,TVT穿刺针与膀胱壁、闭孔血管、髂外血管、腹壁下血管和腹壁浅血管的平均距离分别是0.5cm、4.2cm、4.7cm、4.4cm和2.7cm,TVT穿刺针在耻骨后隙有失控导致穿刺过深、轴向旋转或穿刺方向偏移而损伤上述重要结构的风险。实验还证实了TVT-O术的吊带放置比较平缓,是通过加强中段尿道后方的支持结构来治疗SUI;此外,由内向外穿刺的TVT-O术的路径比较稳定,不经耻骨后隙,降低了TVT术的术中损伤风险;TVT-O术中穿刺针进针的位置和方向非常重要,应在阴道前壁尿道外口内约2cm处,其平面应与尿道矢状面呈约45度,如穿刺位置过深穿刺针将进入耻骨后隙,如穿刺角度过小穿刺针将穿入闭孔上后区,即闭孔血管神经出闭膜管处。解剖还发现,全盆底吊带重建术是将吊带分别放置在阴道前后壁,通过加强女性盆底Ⅰ和Ⅱ水平的支持作用,达到解剖修复盆底:此外,实验得出穿过阴道前壁的1号和2号穿刺针术中损伤较小,而穿过阴道后壁的3号穿刺针穿刺过深将损伤肛血管神经,4号穿刺针内偏、外偏和穿刺过浅分别有可能损伤直肠、阴部内血管神经和肛血管神经。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钝头穿刺针的使用非常重要,大大降低了术中的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