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体标记“了”“着”“过”是汉语语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欧美学生汉语习得的一个难点,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语法点。 本文根据前人关于体标记“了”“着”“过”的本体研究以及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指出本体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了本体研究、二语习得研究、体标记教学之间的关系。基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对欧美学生习得“了”“着”“过”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欧美学生习得“了”“着”“过”都存在着较高的偏误率,而“了”“着”“过”的过度使用在习得偏误中是最为突出的,分别占“了"“着”“过”习得偏误的69.45%、53.68%、40%。本文对欧美学生习得“了”“着”“过”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主要包括过度使用、混淆使用、位置错误等,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迁移作用,同时也与“了”“着”“过”本身的复杂性、本体研究的不足、教学及学习者自身等诸因素有关。通过对各种学时等级的学习者的偏误率的统计,发现欧美学生习得汉语体标记“了”“着”“过”是有阶段性的,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了”“着”“过”的习得偏误率会逐渐降低。但“了”因为其复杂性,学习时间对习得的影响似乎不太明显。总之,“了”“着”“过”是欧美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了”尤为复杂,较之“着”和“过”更难习得。 根据欧美学生习得“了”“着”“过”的偏误规律、偏误类型、学习难点,对今后“了”“着”“过”的第二语言教学提出参考建议:首先参照儿童习得母语的顺序,从易到难,在不同的习得阶段安排不同的语法项目;其次注重相关语法项的比较教学;再次针对汉语时间表达的特点提醒欧美学生的注意;最后根据汉语的“体”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注意“了”“着”“过”的隐现条件及限制条件的讲解,减少欧美学生在“了”“着”“过”习得过程中的过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