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可能影响静脉溶栓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岳阳市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诊断明确并同意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74人,其中44例予以瑞替普酶静脉溶栓,30例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入院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实验室检查数据、既往史、自发病至接受静脉溶栓的时间(onset-to-treatment time OTT),记录入院时、接受溶栓治疗后24小时及出院时NIHS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完善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完善准备工作,经家属签字同意后,运用阿替普酶或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阿替普酶,使用剂量为0.9mg/kg,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将其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首先将总量的10%予以静脉注射,其余的90%予持续静脉滴注1小时。观察组瑞替普酶,剂量为0.9mg/kg,总剂量不超过54mg,先将瑞替普酶总量的10%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在3分钟内静脉推注,其后将剩余的90%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并记录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开始及结束的时间。溶栓后36小时内完善CT及MRI检查,必要时完善血管检查。接受治疗后2小时内,每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结果:1.溶栓前两组间各基线资料(年龄、入院时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溶栓前各凝血功能(包括APTT、TT、PT、FIB、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五种评分系统预测溶栓后出血风险的效果作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其中HAT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最大,预测能力优于其他四种。5.两组间疗效比较,溶栓后24小时及出院时NIHSS均较入院后所下降,两组间NIHSS下降幅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瑞替普酶组下降明显;按临床疗效分组后,将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将溶栓后NIHSS评分减少>18%,即临床疗效为进步、显效、痊愈者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心脏病史、卒中史、高血压病史、降压药服用史、吸烟史、饮酒史及OTT作为自变量,分别做二者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瑞替普酶组中溶栓疗效与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吸烟史、溶栓时间窗呈负相关;阿替普酶组中疗效与房颤病史、溶栓距发病时间呈负相关。结论:1.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有效,瑞替普酶疗效可能优于阿替普酶。2.运用HAT、SEDAN、GRASPS、MSS、SITS能评估溶栓后出血风险,HAT预测能力更优。3.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溶栓时间窗可能是影响瑞替普酶疗效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