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地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区,研究新疆地区的乡土聚落营造对于指导今后的聚落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既往对聚落营造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层面对西北干旱区和绿洲聚落的研究、微观层面有关新疆乡土聚落或地域传统建筑民居特点的研究以及对新疆不同地区乡土聚落的比较性研究。以上研究的视角多样,但对聚落的比较性研究多是以并行的方式进行对比,缺少类型学的理念,结论也不明确。本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乡土聚落的营造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资源视角进行分析,用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将不同的聚落营造体系类型进行归类,探讨导致不同类型聚落营造体系产生差异和分化的原因,最终目的是找到地域资源与聚落营造体系间的相互关系。在地理差异上,新疆地区以天山为划分,天山以南地区成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而新疆最东端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又与南疆和北疆有所差异,因而一般将新疆分为东疆、南疆、北疆三部分。以天山为界,南、北疆差异明显。地理地貌格局和气候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域资源在上述三地区的差别,进而导致乡土聚落营造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虽然表面看来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的划分是以地理为界,但研究的重要创新点就是以地域资源的角度进行分类,地域资源在条件和营造影响上的差异才是实质的分类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念界定(第1章绪论):阐述概念,明确聚落营造体系包括的具体内容,说明各构成要素涵义。第二部分类型梳理(第2章):对新疆乡土聚落进行概述、分析。新疆地域资源的差异直接反映在新疆的地理位置上,这一差异对应到新疆地区地理区划上,乡土聚落可以分为东疆、南疆、北疆三类体系。第三部分逐类研究(第3~5章):针对已进行类型化的营造体系逐一按各类进行研究,说明各类别营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差异。第四部分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结论(第6、7章):分析不同类型营造体系的共同特征,以及三种类型的聚落营造体系差异的成因,说明地域资源与聚落营造间的关系。论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进行梳理,对聚落营造体系的研究从地域资源视角出发,通过对不同类型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的比较性研究,总结地域资源与聚落营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在今后的聚落营造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地域资源,将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至此完成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