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交流和使用,而交流与使用的目的和效果息息相关;翻译上的当代功能学派主张:语言交流功能使之具有充分的“行为动势”(movability)和转换潜势(potentiality),而交流中的语境化则是实现转换中的可译性的关键。其主要理论主张包括:1)语言脱离了它的交流功能即丧失了活力,因此交流的目的和效果是语言的中心问题;2)意义受制于交流的目的和效果,因此离开交流的目的和效果去追求意义是没有意义的;3)文本不具有固有的、稳定的意义,因此,翻译中的意义转换---表现为“文本转换”---是被翻译目的(specificpurpose)限定或预定了的一种翻译行为,译语文本是有预期的语言交流的产物;4)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语言交流活动”(purposeful activity),因此必须用目的性或意向性交流来调节,而文本则正是交流目的的体现者。 本文将以实证例子分析说明:教材翻译是一种高度的“有目的的语言交流活动”,旨在传播知识和文化。而知识文化能否有效传播,不仅有赖于信息的科学准确性(即严复的“信”),而且有赖于信息表达的方式和所使用语言。语言是否练达、表达方式是否易于晓谕(即严复的“达”),直接关系到知识传播的目的能否有效实现。 作者认为:功能学派翻译观对教材翻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其所倡导的“译语取向论”尊重读者需要,主张语言表达上的“归化(naturalization)”,将信息传播功效作为检验翻译成败的标尺,符合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根本宗旨,对翻译实践、翻译质量检验、译者能力提升等都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本文实证分析对中国当前教材、尤其是专业教材的引入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出版机构应充分关注功能理论的指导作用,在翻译宗旨确定、译员选择、译文质量监控、教材风格取舍方面予以更慎重的斟酌。译者必须牢记功能学派“意义即运用”这一核心哲学理据,在原文理解、翻译方法选择、质量自检、译文润色等方面予以必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