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基础、最古老的产业,而旅游业则是扩散最迅速、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由旅游业带来三分之一左右的食物直接消费,以及农业资源可以游憩多样化利用,使得农业与旅游业成为最有可能产生紧密关联、互动融合的两大产业。推进区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简称农旅融合发展,下同),有助于地方农业多元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生存能力,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刺激区域经济发展,这已经成为一般性共识。然而,在面对如何促进区域农旅融合发展还是存在一系列的挑战,而先决条件是加强二者融合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目前积累的文献缺少对融合发展的影响因子和动力机制的学术追问和基础性研究。因此,在科学分析区域农旅融合发展时空特征的基础上,辨识发展动因及其作用机制,掌握农旅融合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提出科学的调控优化策略,既是地理学、旅游学和农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呼应中国当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减贫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结构、农业多功能性、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基础,立足于中国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综合运用德尔菲法、熵值赋权法、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多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围绕“理论分析——模型建构——水平测度——特征分析——机制探讨——模式提炼——对策建议”的研究主线,以浙江省为例,对区域农旅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优化对策展开研究,以期为区域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主要包括5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第1-2章)为基础分析,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案例选取、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等内容进行阐述;继而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并梳理出相关基础理论。第二部分(第3-5章)为模型建构、水平测度和时空特征分析。第3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科学构建反映农旅融合发展因果关系的测度概念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第4章以县域为空间尺度,定量测度浙江省62个县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及格局。第5章从融合主体和省市域角度,分析浙江省农旅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演变特征和空间演化轨迹。第三部分(第6章)为机制探讨,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揭示区域农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子和动力机制。第四部分(第7章)为模式提炼和对策分析,从发展动力模式、产品开发模式、产业融合模式等视角进行模式归纳,并从空间优化和制度优化等角度,提出促进农旅深度融合的策略和建议。第五部分(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即在总结论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论文存在的创新点、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以农旅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引入“驱动力——状态——响应”因果关系模型,构建了基于DSR的区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及指标体系。测度指标体系包含4个层次: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元素、10个要素层元素和43个指标层元素,其中驱动力指标23个、状态指标12个和响应指标8个。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效用价值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对测度目标的贡献作用越大。(2)在空间格局上,对浙江2015年62个县域分别从驱动力、状态、响应和综合水平,计算出各要素指数和综合水平的测度值,分析各要素指数、综合水平的空间差异格局。结果显示:驱动力指数呈现“浙东北高、浙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状态指数方面,高水平状态主要位于“浙西北和浙东”,低水平状态集中在“浙南和舟山海岛”。响应指数位于中高水平的县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浙江的东南西北各有散落。浙江县域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核密度在杭州、湖州、嘉兴、宁波呈现圈层状、连续型斑块的空间形态特征,说明杭嘉湖宁四地之间存在较好的区域协作和联动发展机制,形成有机互动和整体提升。在金华、台州、丽水呈现较为斑块状、分散化的空间形态特征,说明区域之间发展较为独立,缺少合作联系与协调机制,促使核密度呈现分散化形态特征。县域融合发展综合水平的核密度空间变化趋势呈现东北方向上,并由浙东、浙北、浙中、浙西南向浙南方向递减,整体呈现由北向南的递减规律。浙江东北方向上出现核密度峰值区,浙东北的农旅融合发展综合水平较高于浙西南山区和浙东海岛。(3)在时间演进上,根据浙江农旅融合业态整体发展现状,并结合浙江农旅融合经营主体发育情况及相关标志性事件,浙江农旅融合发展被划分为萌芽起步、多元快速、规范提升、品质打造4个发展阶段,融合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经营主体越来越多元,空间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在空间演化上,浙江农旅融合经营主体和星级示范主体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以及发展的经济社会指向;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瓶颈”约束,星级示范主体地理集中趋势与其等级之间表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其空间扩张行为轨迹呈现密集化、复杂化和网络化趋向;浙江省农旅融合经营主体空间扩展标准差椭圆重心大致在南北方向上,呈现“钟摆式”的空间移动特征,星级示范主体的空间扩展扩张行为重心总体则呈现由北向南推移的轨迹特征。(4)在上述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德清县、临安市和平阳县3个不同融合水平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归纳发现区域农旅融合发展具有典型的“条件特征”,二者是在一定特定空间受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社会经济、交通出行、科学技术、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产业间的融合与互动,并催生出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体验旅游等新业态,致使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融合业态产业水平不断发展的阶段性演化特征。其中,区域农业资源和环境仍是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特色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力、区域旅游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和层次是农旅融合的根本性动力,二者在互动融合过程中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出行条件、科学技术水平、政府决策力度等要素的影响和驱动。其中,资源环境吸引力、市场需求拉动力是区域农旅两大产业得以融合发生的内生性和基础性动力。社会经济促进力、交通出行保障力、科学技术支撑力、政府引导力和调控力等要素是区域农旅融合发展的外生性和辅助性推力。(5)从促进区域农旅融合的动力因素、产品开发及融合层次等角度,提炼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针对农旅融合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和浙江地方情况,提出区域空间优化战略、制度困境破解策略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测度-特征-机制-模式”四位一体的理论研究框架与多方法集成运用创新。运用多案例、多方法集成的综合研究方法,应用地理学、旅游学研究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重视多指标综合定量评价和空间数据分析及案例定性分析的结合,构建“水平测度——特征分析——机制探讨——模式提炼”四位一体的理论研究框架,力求突破传统的农业旅游业态研究技术和方法的瓶颈,归纳提炼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因子和作用机制,从源头上打开农旅融合的机制黑箱,深化对区域农旅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研究成果也将以点带面,其中机制分析对类似于农旅融合范式的研究(如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普适性。因此,在理论上进一步加深和完善现有农业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研究体系,推动了农业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研究的方法创新。第二,构建区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本研究从区域发展和产业融合视角,以农旅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构建了基于DSR因果关系模型的区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推动区域农旅融合测度研究摆脱现有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产业耦合与产业融合等同概念的混淆局面,促使农旅融合测度研究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农旅融合机制机理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提炼出浙江农旅融合模式和区域融合深化策略。选择浙江省及德清县、临安市和平阳县3个县域作为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先进性。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农业多功能性、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提炼出浙江区域农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模式、产品开发模式和产业融合模式,并结合浙江区域特点从空间发展战略、政府制度角度提出合理的提升优化策略,既为浙江省加快深化农旅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邻近省份促进农旅融合增效发展和农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和实践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