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我国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方面的观测与研究工作。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到了地震现象,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震前生物异常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防震减灾中。但是由于认识有限,古人并不能认识到地震现象及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本质,在解释上存在着牵强附会、甚至是夸张想象的成分。
我国系统地对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和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1966年--1996年的三十年间,相关观测研究工作经历了创建、持续和低潮三个时期。
创建期(1966年--1976年):这十年时间是我国的地震活跃期。在这段时间内,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在内的科研机构、地方地震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宏观观测和初步机理研究,主要工作是搜集震前生物异常现象,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了解生物异常发生的时间、频率、生物种类、地区分布、表现类型、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等。
持续期(1977年--1987年):在这一时期,我国进入了地震活动平静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对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观测技术上也由定性观测转为定量观测记录。武汉大学生物系、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也开展了动物异常机理的研究工作。宁夏农学院等单位还研究了利用植物异常进行地震测报的方法。地震研究动物实验场开始建设。
低潮期(1988年--现在):在全国首届震前动物习性异常观测研究专业会议之后,相关观测研究工作由于缺少支持反而进入了低潮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利用虎皮鹦鹉的叫声模式识别对地震进行观测,并研制了相关仪器。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将虎皮鹦鹉的跳跃异常作为地震预报的手段。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台和太钢集团与日本进行合作,研究利用合欢树的电位变化研究地震预测。
在国家政策上,国家相继出台过《地震宏观异常预报方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指南》、《防震减灾法》等工作指南和法律法规。
综观我国对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研究工作,可以发现该研究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自身科研条件的制约,研究水平较低;如果能在科研方法上进行创新,综合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学科的观测研究技术,该领域的研究可能有较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