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对择业效能感领域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这一领域为职业指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择业效能感研究尚未发现。而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依据,研究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特点以及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状况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以期探索影响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的主要心理因素,从而为高职学生职业指导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合理化建议。本研究采用Betz和Taylor(1983)编制,龙燕梅(2003)修订的择业效能感简式量表、成就动机量表(AM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通地区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共30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78人;按年级划分大一90人,大二95人,大三78人,大四41人;按专业划分文科114人,理科107人,艺术类83人。经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有其自身特点,并且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的差异。男生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具体体现在收集信息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更强。在年级维度上,大二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各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而大一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普遍偏低,大三和大四则居中。同时,择业效能感存在专业差异,文科学生各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和艺术类学生,另外,艺术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2、高职学生成就动机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存在差异。男生在追求成功分数上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方面,大二学生成就动机(总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在回避失败分数上则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而大一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相对较弱;在专业上,理科类学生成就动机总分显著高于艺术类学生,同时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更加追求成功,而艺术类学生则比文科和理科学生更加害怕失败。3、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人际敏感和恐怖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在偏执因子上显著优于大学生常模;在年级间差异也比较显著,大一和大二学生比大三和大四学生具有明显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反映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在专业方面,文科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艺术类学生在多数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除了在恐怖因子上理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外,在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4、高职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与择业效能各分量表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回避失败的动机则与择业效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与择业效能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5、回归分析表明,高职学生的成就动机总分以及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得分可以显著预测其择业效能;而心理健康状况中的抑郁、人际敏感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可以预测其择业效能感,其余因子对择业效能感没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