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大型机关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广大群众和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窗口,在报道重大历史政治事件中发挥着致为关键的作用。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肩负着建构中国共产党形象、新中国形象以及工人阶级这一国家领导阶级形象的重大历史使命。其中,《人民日报》对工人阶级形象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舆论走向,影响着基层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和新中国形象的认知。基于考察历史、总结经验、现实关照的研究思路,文章以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有关工人阶级相关报道为研究主体,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建构路径,研析其特点和成效,总结历史经验,并从中得到现实启示。具体而言,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了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建构工人阶级形象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便勾画出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研究的总体框架。根据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厘清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等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一章,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的生成逻辑。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构工人阶级形象的重要思想为《人民日报》建构工人阶级形象提供了理论逻辑;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工人阶级形象的生动实践为《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提供了历史逻辑;最后,《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不仅是为了顺应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转变,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为了进一步消解敌对势力对工人阶级的污名化的需要。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二、三、四章。基于对1949至1956年《人民日报》有关工人阶级史料的归纳与总结,挖掘《人民日报》建构工人阶级形象的基本思路。第二章主要围绕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中工人阶级形象的建构内容。这部分从工人阶级地位、工人阶级权利、工人阶级国际责任三个维度出发,《人民日报》将工人阶级形象具化为具有强烈的阶级共同体意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国家民族利益的维护者的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形象;将工人阶级形象具化为保护国家财产的“主人翁”,城市民主改革的主力军,企业的“当家人”,挖潜革新的“老大哥”;将工人阶级形象具化为反侵略,团结国际无产阶级,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世界无产阶级形象。《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建构的每一重维度形象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细化为生动直观的具体形象,以此推动工人阶级的整体形象与具体形象的统一。第三章重点剖析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建构工人阶级形象的建构路径。《人民日报》通过关注社会舆论风向设置议题,在新旧比较中唤起情感共鸣,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凝聚力量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通过刊登社论、建构舆论场、实现各地报纸的新闻联动等拓展话语空间;通过塑造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关注“五一”节日纪念,塑造与传播劳模等深化话语内容,逐渐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消解工人阶级的负面形象,建构新中国“主人翁”形象。第四章系统梳理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建构工人阶级形象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效。这部分从《人民日报》总结其建构工人阶级形象的基本特点,即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贴近实际生活与联系群众相结合、坚持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此外,文章总结了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的主要成效,即不仅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也激发了工人生产建设积极性,塑造工人阶级的正面形象。第四部分,主要研析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这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不仅归纳出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明确定位发挥党报导向功能,围绕方针政策加强舆论引导,向实际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贴近群众实际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等的基本经验。也总结出了《人民日报》在今后工人阶级形象建构应该着重把握的方向,即立足发展大局,发挥党报的引导力;坚持党性原则,提升党报的感召力;坚持人民立场,增强党报的公信力;把握传播规律,增强党报的传播力,以期在理论层面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问题,在现实层面上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作用的号召,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做好新时代的工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