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文气”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文气”是一个独特的理论范畴,我们很难用现代文艺学概念对它作一界定,在西方传统文艺学中也找不到与之相近或相对应的理论术语。对这一命题的诠释,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总的说来,有的偏重于从创作主体方面论“文气”,有的偏重于从作品方面论“文气”,还有的二者兼顾。 从创作主体方面论“文气”,实际上是谈为文养气的问题。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是就某一古文论家而论,论者一般都注意到了“文气”与作家道德修养的关系,有的也注意到了“文气”与作家创作心态的关系。但从总体来看,论述欠全面、综合、深入。 综观当代文坛,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深层次原因,恐怕与多数作家不重视自我人格的涵养分不开。而为文养气,既包括创作主体在伦理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修养,也包括创作主体在审美情趣方面的修养,是对作家道德人格、本真人格以及艺术人格的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气”说对当下作家的人格涵养,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由此,本文试图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角度,在学界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外文论,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论述“文气”说与作家人格的涵养问题。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气”的内涵及其与人格的融通。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文气”说与作家人格的涵养密切相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气”这一范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并与人格有着相通之处。自先秦两汉至魏晋时期,“气”范畴的基本涵义有了初步规定。“气”由其本义云气,逐渐被引申为人的血气、志气、勇气、浩然之气、静气、才气等,涵义日益丰富,成为一个兼容物质、精神、伦理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有机范畴。在此前提下,引“气”入文,使“文气”说也具有了丰富性、多义性。在其本体论层面上,“文气”说指向作家的生理、心理素养以及艺术修养,揭示了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决定作品审美特征的规律,引发了作家对自身创作才质的涵养和陶铸。 第二部分:浩然之气与道德人洛的建构。我国古代文论有将作家的人品和文德视为义艺创作根本的优良传统,强调为文先要修身,认为道德与文章、做人与作文是二而一的因果关系。因此,作家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就要养浩然之气、正气。志气,以敦品励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地进行道德人格的建构。 第三部分:静气与本真人格的修养。养气入静,使创作主体处于虚静的状态,可以蓄积心理张力,为艺术构思作准备。但是从根本上看,陶养静气可以使主体更多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叮以涵养创作主体淡泊宁静、高逸绝俗、纯朴自然的本真人格。 第四部分:才气与艺术人格的锤炼。我国古代文论家大都认为,具备了天赋才气,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后天学养的作用,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增强才气、弥补才气的不足。 伟大的艺术创造,必定是一种伟大人格的表现。因此,作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要自觉地养为文之气,以进行道德人格、本真人格、艺术人格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