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研究认为SAH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损害,是导致高死亡和高致残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SAH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于出血后3天左右,而出血48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40%—60%,约35%病人在SAH后24小时内死亡,说明早期死亡原因不是由于SAH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有学者提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存在的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是SAH早期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认为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在血管内穿刺建立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的模型基础上,运用不同剂量的JNK抑制剂SP600125腹腔内注射干预,通过动态监测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表达,TUNEL检测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来进一步探讨细胞凋亡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120只(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雄性,体重300-350g。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SAH+药物干预组,SAH+DMSO组。采用血管内穿刺的方法制备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对照组(20只):未予任何处理取材;假手术组(20只):除不刺破动脉外,其余均按制作SAH模型步骤操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0只):按手术步骤建立SAH动物模型;SAH+药物干预组:药物SP600125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在建立SAH前1小时及后6小时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并依据药物不同剂量分为10mg/kg(20只)、30mg/kg(20只);SAH+DMSO组:按照上一组的方法,以相同的体积腹腔注射DMSO。在建立SAH模型后24小时,分析大鼠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评分,运用透射电镜、TUNEL凋亡检测及Western Blotting法。各组数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SAH后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异常,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表达增加,TUNEL检测示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海马组织细胞凋亡。2、SP600125干预后,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异常有好转,海马组织Caspase-3表达下降,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减少。结论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存在早期脑损伤,细胞凋亡是促使早期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2、SP600125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细胞凋亡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