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森林游憩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山地森林景观的整体视觉质量,鉴于森林景观之美构成的复杂多样性,国内对于森林景观视觉质量的高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缺乏一套完善的设计理论。森林景观的视觉设计早已在国外引起重视,并形成以英国林业委员会“主动设计途径”(PDA)和美国林务局“视觉管理系统”(VMS)为主的理论体系。但是中国幅员辽阔,森林景观类型丰富多样,而且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累积,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观念,这无疑使得国外相关设计理念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森林景观视觉设计。中国森林景观设计应结合国情和大众的审美观念,论文中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研究了“儒”、“道”、“禅”文化思想对公众的审美观念所起到的作用,得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趋向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相处之美”,而这种“和谐相处之美”主要由“人工与自然的结合方式”和“人的心理感知”两方面来展现。随后本人从中国大众所认可的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古村落提炼美学原则,来诠释“人工与自然结合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分析了空间感知和场所精神所对人“心理体验”的重要作用。最终结合研究成果和国外的相关设计理念,总结出了十条森林景观视觉设计途径,具体包括(1)“以人为本”:不论是森林管理者还是设计师都应该进一步突出入的主导地位;(2)“空间序列”:道路不仅疏散交通、引导客流,还起着串联不同空间序列的作用;(3)“同势而构”:地形中的“势”在山脊和山谷产生强烈的“视觉力场”,在山脊处产生向下的视觉力,在山谷处产生向上的视觉力;(4)“精于体宜”:森林斑块的面积应按照1:2的原则进行设计;(5)“斑块融合”: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格局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要使得斑块之间交织在一起,减少破碎化程度;(6)“柔化边界”:设计师应考虑斑块线条和边缘的细节处理;(7)“特色背景协调统一”:森林景观的一部分被当作特色脱颖而出,而其它的则成为大背景,“特色”与“背景”之间协调与统一;(8)季相变化:在森林环境中,丰富的色彩变化可以产生优美的视觉效果,应利用植物季相变化,进行视觉设计;(9)“适地适树”:森林环境复杂多变,应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视觉调整才能保证其生态稳定性;(10)“意境营造”:不同的地域表达着不同的场所精神,注重人的体验过程才是把握住了意境的精髓,要力争从视觉表现上传达出独特的心里感知。随后,论文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了华北地区主要存在的视觉问题,具体包括森林斑块几何形状明显;树种较为单一;基础设施不足,道路组织规划不合理;彩叶及观花树种没有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及面积;对场所精神诠释不足。选择了三种不同种类的景观类型,以游憩休闲为主的北京西山卧佛寺林场,以朝圣祈福为主的山西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由林场转化为森林公园的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利用总结的十条设计途径对森林景观的视觉问题进行分析,为以后森林景观视觉设计提供示例和模板。森林景观视觉设计势必会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国家森林公园应该按照视觉设计的相关原则进行规划,相关部门应设置“森林景观设计师”,对森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法律约束和限定。同时我们应加强“森林景观视觉设计”与“景观生态学”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得景观生态学更好的应用于景观视觉设计中,并规范相关设计原则与设计途径,加大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