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20世纪五十年代,Robinson和Smith首先报道了应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这一手术方式已成为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影像学、生物力学、数学模型等方法研究发现,坚强固定及脊柱融合存在诸多并发症,如继发邻近节段退变、脊柱生理曲度改变等,可能导致症状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DR)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技术,其设计理念是在切除椎间盘后,植入可以活动的假体,实现运动功能的保留,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患者资料,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功能的影响,观察人工椎间盘的早期临床疗效,对于评价其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有着重要意义。目的观察对比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颈椎病患者75例。43例患者(ACDF组)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0.2岁,脊髓型颈椎病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手术节段(共52个)C3/44例,C4/526例,C5/619例,C6/73例。39例患者(ADR组)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7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3岁,脊髓型颈椎病2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混合型颈椎病6例,置换节段(共41个)C3/42例,C4/520例,C5/617例,C6/72例。临床疗效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dom临床疗效评级来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影像学指标: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不同时间点两组数据间的横向比较采用t检验,每组数据的纵向比较采用方差分析,Odom评级采用χ2检验进行评价。P<0.05即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7.2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ACDF组与ADR组Odom临床疗效评级优良率分别为90.7%、95.3%、93.1%和92.3%、97.4%、97.4%,颈椎生理曲度ACDF组术后丢失明显(P<0.05),ADR组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ACDF组颈椎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而ADR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均能实现有效的的前路减压,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够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未明显增加手术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能够减轻颈椎的退变,早期临床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