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应抑制是一种个体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成功的阻止或压抑不符合当前需要或不恰当行为反应的能力,反映了个体对外界不断变化环境的灵活反应和适应,对日常生活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反应抑制的影响因素中,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在近些年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其中,大部分研究发现了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干扰作用,这是由于负性情绪具有注意加工优势(深加工),会占用个体有限的注意资源,使用于执行控制的资源减少进而干扰个体反应抑制的执行。但同时,也有少部分研究发现了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于相比中性条件,负性情绪能够有效地提升个体的唤醒水平(高唤醒),使个体的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更快地识别即将出现的停止信号,激活停止任务,促进反应抑制的执行。可是,负性情绪究竟在什么条件下会对反应抑制产生干扰,什么条件下会产生促进,尚未可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采用的任务虽然都称为“情绪性停止信号任务”(eSST),但不同研究中的范式各不相同,这使得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无法直接比较。当前的研究者多基于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单方面的影响进行考察(负性情绪加工的干扰作用或负性情绪唤醒的促进作用),尚未有研究同时基于这两种作用的视角对负性情绪与反应抑制的关系进行考察,有关负性情绪在何种条件下将干扰或促进反应抑制还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框架来解释。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同一个实验范式(情绪启动范式的eSST任务),通过操纵负性情绪由于认知加工和情绪唤醒带来的两种作用的相对大小来考察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实验一为2(情绪类型:负性vs中性)×2(加工程度:深vs浅)的混合设计,因变量为情绪性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实验一采用负性和中性面孔材料诱发相应类型情绪。被试在完成情绪性停止信号任务之后,还需完成图片再认任务(被试事先并不知道有此任务)。结果发现,情绪类型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80)=3.273,p=0.074,η2=0.039,相比中性条件,个体在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更长,即负性情绪干扰个体反应抑制的执行。加工程度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1)。实验一重复了已有大部分研究的结果,即负性情绪干扰反应抑制。这可能是因为所用情绪性面孔图片由于提升唤醒水平产生的促进效应小于由于认知加工产生的干扰效应导致。为了提升负性情绪唤醒的促进作用,实验二将情绪材料改为情绪性场景图片。实验二依然为2(情绪类型:负性vs中性)×2(加工程度:深vs浅)的混合设计,实验任务与实验一相同。结果发现: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74)=36.168,p<0.01,η2=0.328,相比中性条件,个体在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更短,即发现了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促进效果。加工程度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1)。实验二通过提高情绪材料的唤醒水平,得到了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促进效应。但是,我们不知道,如果继续提升情绪的唤醒水平,这种促进效应会继续增加吗?为了检验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促进效果的这个变化特点,开展了实验三。实验三为单因素(情绪类型:强负性vs弱负性vs中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为了得到更加持续的情绪唤醒状态,实验三采用block设计,即每个block中仅出现一种情绪类型的场景图片。实验任务与实验二相同,结果发现: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72)=3.239,p=0.045,η2=0.083,事后比较结果显示,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促进效应表现出类似“倒U型”特征,相对较弱的负性情绪产生的促进效应更大。结合再认任务中个体对强负性场景图片更高的再认正确率可知,在强负性条件下,个体唤醒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更难以抑制对强负性图片的加工,即负性情绪的“高唤醒”“深加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共变的关系。因此,负性情绪由于其更深的认知加工产生的干扰作用和由于其情绪唤醒产生的促进作用彼此抵消,最终导致个体的行为表现和中性条件下相当。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既有可能是干扰,也有可能是促进,这取决于负性情绪加工更深导致的干扰效应和由于高唤醒导致的促进效应彼此的相对大小。(2)负性情绪的加工与唤醒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过程很可能存在共变关系。(3)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促进效应具有类似“倒U型”特征,相对较弱的负性情绪产生的促进效应更大。本研究首次同时基于负性情绪认知加工的干扰作用和负性情绪唤醒的促进作用来考察负性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调和了前人研究结果的分歧,加深了对负性情绪如何影响反应抑制其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