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形态演变研究——从“火星人入侵地球”到“日本福岛核辐射”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在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各国却面临着危机的挑战:从美国的“9、11”到中国的SARS,从“禽流感”疫情到中国的雪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危机事件传播迅速,广泛,其危害和影响被成倍的放大。如何应对危机事件成为暨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网络传媒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着手研究危机传播。在中国,由于近年来严重危害公众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增多,人们也开始着手研究危机。危机在公众中的传播现象就是“危机传播”,而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本人正是从传播学中媒介的角度出发着手研究危机传播形态的演变和变化。   本文从发生在美国的“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引起的恐慌事件的报道出发,该报道由于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引起了美国和附近地区的居民的极大恐慌,甚至有多人自杀。经权威机构采用多种方式分析后认为这是“由大众传播引起的恐慌”。进而笔者过渡到近期在日本由于地震和海啸引起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引起的恐慌,继而引起我国国内居民人们纷纷抢购食盐的恐慌。两个事件都带有因传播引起的恐慌的成分,但是在很大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比如引起恐慌的程度和恐慌发生及消亡的时间。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笔者认为很大一方面是危机传播形态发生了变化。本文正是从危机传播形态的演变出发,通过两个事件的多方面比较,分析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当前危机传播形态的变化。从而创新性地探究由媒体传播引起的危机形成的媒体传播机制的演变。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分析探讨危机传播形态的变化。第一部分:危机和危机传播理论的概述。在这一部分里,笔者结合自己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所学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知识,分析国内和国外有代表性的关于危机的概念和危机传播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概念和定义,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发生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公众、政府部门、媒体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第二部分:网络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有什么新的特点。危机传播呈现哪些新的态势。第三部分:分析“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报道引起的恐慌,从多个角度分析大众传播引起的恐慌产生的机制。第四部分:分析近期发生的日本“福岛核辐射”事件引起的国内抢购食盐的恐慌。在这一部分笔者重点分析“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和“福岛核辐射事件”两者在各个方面的区别和联系。第五部分:分析当前国内面临危机的各种情况,提出危机传播形态的演变的规律,创新性地提出在危机传播形态演变下,危机传播效果的差异。利用好这一点,探讨如何搞好媒体的传播机制的演变。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的媒体管理机制。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充分收集了由危机传播引起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案例和“福岛核辐射”的案例。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理论,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危机传播机制的演变,利用影响危机传播效果的因素,建立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充分认识危机传播形态演变中的规律,为社会服务,为人民造福。
其他文献
自从1998年实行房改政策以来,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房地产广告也异军突起,近几年来在行业广告投放额排行榜中,房地产广告都高居榜首,表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全面、系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特殊历史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有产物,其思想内核是儒家的士大夫精神与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整个“文人论政”历程,最
2010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12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网民的不断增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地方党报普遍遭到市场化报纸、网络新媒体崛起的冲击,经历了发行量和广告额持续下滑的市场危机。为逐步走出市场困局,地方党报亟需在新环境下采取
本文采用框架理论对媒体的贫困学生报道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新闻在线》2004-2008年贫困学生报道进行研究。《新闻在线》作为广西区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民生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