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翻译文本的日文版为:日本日经BP社于2015年6月11日在日本出版的《孫正義の焦燥》(《孙正义的焦躁》)一书,其作者为大西孝弘。本报告以该书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来进行撰写。该书主人公——孙正义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作为日本企业经营者中的翘楚,孙正义却对企业的现状抱有极大的忧虑。身为记者的原作者,通过其专业的视角,将目光聚集于孙正义目前感到焦躁的一些业务,如国内通信业务的增长乏力、美国通信业务的低迷等,通过他人难以获得的途径和当事人进行深入交流,披露出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信息。全文行文简洁,见解独到深刻,使用语言准确而传神,非常适于作为翻译的原稿。选择此文本不仅能提升翻译水平,还能对相关的企业、经济、金融行业有所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德国翻译学家弗米尔为核心的一批翻译学家提出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学界引人关注。其主要倡导者弗米尔和莱斯将翻译这一行为视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意识沟通。即主张:翻译是建立在交流沟通的目的之上的。在学习目的理论时,笔者也获益良多。并且笔者自身在此次翻译活动当中,自己作为不同文化间起到“沟通的桥梁”的使命和作用。文本翻译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文本多采用问答等采访的形式,且涉及众多人物及故事,因此,对文中出现的长句、省略句的准确翻译则尤为重要。其次,英国著名翻译家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 savory)曾在《翻译的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界长期争论的六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译文的风格问题,即译文应反映原著的风格呢?还是应有译者自己的风格?纵观中外翻译理论史和翻译实践史,大部分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都主张译文应再现原著的风格。本文作者多聚焦于主人公在困境时内心深处的想法及情感斗争,该部分原文读起有一种紧迫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在当时那种严峻环境下的压力。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不失掉这一股“气”,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也是文章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对此次翻译实践的目标和意义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内容以及目的理论的简介。其中包括对原作者、翻译内容,原文特色以及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内容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翻译过程的说明,包括对译前准备、实际翻译、译后检查等各步骤的说明;第四部分为实例探讨,该部分列举出原文中具体的长句、省略句及其他一些特殊语句,通过运用相关的翻译理论来进行分析、思考;第五部分为实践总结,针对笔者在此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欠缺和不足做出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