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定渭河流域甘肃省的6个市县及陕西省的15个市区县气象台站作为代表站,取其年代为1951年—2005年的地面气候资料,同时采用水文、水土保持以及卫星遥感等方面的资料。研究方法主要选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累计距平法、信噪比S/N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根据渭河流域气象台站气象要素序列的相关性分析,结合人们对渭河流域常规的分段划分办法,重点选取天水、武功、潼关分别代表渭河流域的上、中、下游。分析认为,近50a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渭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造成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超强度、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生态恶化的渭河流域,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1、渭河流域气候随海拔高度、经度的变化符合自然地理规律。最高的甘肃渭源县(渭河上游)2111.6m,多年年均温5.8℃,最低的陕西华县(渭河下游)341.5m,多年年均温13.3℃,升温率达0.424℃/100m,符合随着海拔高度降低气温升高的气候规律;降水随经度的增加(由西向东)、高度的降低是缓慢递增的,递增率为15.1mm/100m。2、渭河流域近50a气温呈上升、降水呈下降趋势。近50a来渭河流域上、中、下游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升温率分别为0.218℃/10a,0.275℃/10a,0.286℃/10a;渭河流域上、中和下游降水均呈直线下降的状态。渭河流域上、中、下游年降水平均下降分别为:1.3mm/a、3.0mm/a、1.7mm/a。3、渭河流域气候近50a存在较多的冷、暖、干、湿期。经气温变化的阶段性分析得出渭河上游1953年前为暖期,1954-1962年为冷期,1963年至今又为暖期。渭河中、下游1971年以前为暖期,1972-1993年为冷期,1994年以后为暖期;经降水变化的阶段性分析得出渭河上游1951-1957年为干期,1958-1970年为湿期,1971-1992年为干湿振荡期,1993年以后为干期。渭河中游1957-1977年为干湿振荡期,1978-1992年为湿期,1992年以后为干期。渭河下游1957-1962年为湿期,1963-1986年为干湿振荡期,1987年以后为干期。4渭河流域气候近50a不存在突变年,但存在转折年。经气温变化的突变分析得出近50a渭河流域气温不存在突变年,1953年、1976年分别是渭河上游、渭河中下游小的气温转折年,1993年是渭河流域大的气温转折年;经降水变化的突变分析得出近50a渭河流域降水不存在突变年,1982、2003年为渭河流域大的降水转折年。5、渭河流域生态恶化特征明显。渭河流域生态恶化特征表现为:水资源严重减少、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结构严重受损、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多等;发生这些变化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类不合理活动的作用。其中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暖干化是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特别是在区域性生态环境退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更大一些;面对生态恶化的渭河流域,需要通过加强对渭河流域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天气气候变化和可预测能力的研究及成果应用、加大渭河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