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旅游业在强劲助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区域的生态环境、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应从单纯谋求经济利益转向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旅游业长久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绿色发展”的理念一经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可以较为全面整体地评价区域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微观及宏观影响,被广泛用于评价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成都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用连续五年的时间尺度,选取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观光、购物、娱乐等六个要素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从消费结构和土地类型两方面动态的分析成都市2012年—2016年旅游生态足迹的构成及变化。同时结合成都市旅游生态承载力,对成都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根据旅游生态足迹的特点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成都市旅游生态足迹的总量与人均量均随时间推移表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总量由2012年的4135121.11hm2增长为2016年的7905666.72hm2,人均量则由2012年的337.67×10-4hm2增长到2016年的394.69×10-4hm2。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幅増加的游客量以及游客停留时间的增加。(2)基于旅游消费结构类型分析,成都市2012年—2016年,旅游交通及餐饮的生态足迹总量占据成都市旅游生态足迹总量的近90%。表明成都市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是旅游活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土地利用类型的组成中,化石能源用地面积比例占据其总量也最多,高达70%以上。表明成都市的旅游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大,所面临的能源风险也较高。(3)从成都市旅游生态盈余/赤字研究结果来看,研究时间段内成都市均处于旅游生态赤字的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水平由2012年的-277.66×10-4hm2增加到2016年的-356.61×10-4hm2。其表明成都市旅游生态环境始终处在一个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4)成都市的旅游生态足迹组成还具有地域的特殊性,旅游餐饮消耗以及林草地消耗均分别处于其旅游消费结构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第2位。这与成都市享有“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以及成都市特色旅游购物商品是密切相关的。(5)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成都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状况的主要因子有:餐饮的消费结构、交通工具类型的选择、住宿设施的差别、历年来蓉的游客人次、以及游客在蓉的停留天数等等。基于以上影响因子,对成都市旅游业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