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尤其是工业发展令人瞩目,现已成为最大的工业经济主体。伴随着工业化的加深,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剧烈变革,生产性服务业由此兴起,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产业重心逐渐由“制造型”向“服务型”偏移,形成服务型经济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促进国家或地区增长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的产业发展转型和经济腾飞提供动力。对于中国来讲,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任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顺势而生,蓬勃成长,并在中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慢,地区经济差异大、工业化进程不一致等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从工业化角度探究什么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成了破题的应有之义。本文首先梳理相关文献理论,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人力资本密集”、“知识密集”等基本特征;工业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息息相关,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关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比较强的解释力。在文献总结和现状研究之后,以劳动分工、交易成本、产业外包以及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阐述工业化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作用的内在机理。根据数据的简便性原则,选取相关变量指标,运用STATA12.0软件,以我国新世纪以来十五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以及我国实际情况,针对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给予可供参考的发展建议。具体而言,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该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的背景意义、行文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创新点。包括在理论意义上阐明本文的相关研究对于学术界理论发展的作用,实践意义上阐明本文的研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制造业互动和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此论证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研究价值。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首先定义了生产性服务业,详细剖析了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基本特征,并选定了相关子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国内外对于本文课题相关的研究,包括: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二、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展开本文研究。第三章,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该章对于我国工业化进程,按照学术界的相关观点,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前、中、后期,探究了不同时期工业化的特征,并探究了我国实际情况之下两者之间的发展特征及其互动影响,并针对2000年之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成长发展的总体状况,对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行业内各子行业发展速度、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剖析。最后将不同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作对比分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实际着力点。第四章,工业化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该章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阐述工业化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作用的内在机理。相关理论包括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产业结构理论。然后依据这些理论从工业化视角出发,提炼出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一)需求因素。工业化水平、分工专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二)供给因素。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投资水平。(三)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期内在机制,探究这些因素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提出相关假设。第五章,工业化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该章首先将第四章所提出的假设因素进行指标化,然后建立相关实证模型,用STATA12.0软件,以我国2000年至2015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对影响因素做实证检验。分析其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情况,并验证其是否能与经济常理相契合。第六章,总结与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与分析,针对前文所分析总结的相应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对本文研究不足及拓展之处进行总结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化水平(INDUS)、分工专业化程度(SPECIAL)、城市化水平(CITYLIZE)、人力资本(HUM_CAP)、研发投入(R&D)、投资水平(INVEST)、经济发展水平(GDPPER)、经济开放程度(TRADE)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SERVICE)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工业化水平(INDUS)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呈现工业化进程阶段性和地区性特征。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国各地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转型,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产业布局要按照东、中、西部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在一带一路的践行中通过区域大联动实现互动互助;二是提高分工专业化及城市化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三是提供资金、高素质人才供给,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加大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