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受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和人口资源状况的制约,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二、三产业匮乏,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严重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乃至国家的整个现代化进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的剩余,开始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流动。并且随着国家人口流动政策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日益频繁,流动的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达到1.5亿人左右,形成了自20世纪末期开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多地少造成的生存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在充分肯定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目前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对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流失和效益下降的困境,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则出现不断萎缩的迹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转型造成了困扰。本研究主要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的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中鲁西北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流动时间、流动去向及收入等方面有怎样的特征;(二)农村人口外流给农村的农业生产、非农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等方面造成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三)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保证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本研究以期为鲁西北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