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2008-2017年人民网哈尼族相关新闻报道基本情况的分类统计,包括报道时间、报道数量、报道媒体(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新闻体裁和报道区域,发现人民网在新闻来源、报道区域和报道主题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人民网哈尼族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是以全国性媒体为主导的,报道侧重点是哈尼族文化相关新闻,哈尼族报道中的第一区域指向为红河州。因为人民网哈尼族报道内容选择偏向,即重点呈现哈尼族的文化新闻和哈尼族的主要文化区红河,“文化”和“红河”成为人民网通过新闻报道建构哈尼族媒介形象的两大要素,由此再现的哈尼族媒介形象特征是主要是文化属性决定的,而红河是哈尼族媒介形象指向的文化区。基于人民网对于哈尼族的整体呈现、哈尼族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和具体报道内容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人民网通过新闻报道建构哈尼族媒介形象所选择的属性。其中梯田是媒体哈尼族形象建构的核心符号,文化是哈尼族媒介形象的本质属性,保护是哈尼族新闻报道的态度和立场、红河是哈尼族媒介形象的地理属性,旅游的视角表明媒体哈尼族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种“可参观性”的生产。由此建构出来的哈尼族媒介形象主要有三种:勤劳的梯田耕耘者、民族文化狂欢者和新时代生活改善者。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媒介文化和媒介建构的理论视角对人民网哈尼族新闻报道以及建构的哈尼族媒介形象进行文本分析,发现2008-2017年人民网哈尼族新闻报道的媒介内容生产及新闻文本存在类型化和符号化的倾向,相对应地媒体建构和再现的哈尼族形象体现出类型化和符号化的特征,形成一种对于“他者文化”的“观看”。而这样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是无法反映出动态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会误导受众对哈尼族的认知。经过以上几个层次的分析,结合哈尼族媒介形象与社会现实的差异对比分析发现:第一,政治报道中哈尼族作为一种“符号存在”说明了哈尼族在政治结构中的弱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播结构中的弱势;第二,与经济新闻报道中发展和进步的媒介图景不同的是哈尼族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第三,媒体呈现的仪式性文化狂欢的背后是日益严峻的民族文化发展危机;第四,社会新闻报道对于“和谐社会”的单一维度报道掩盖了哈尼族面临的社会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人民网在哈尼族新闻报道中通过凸显差异、“正向刻板印象”和“遮蔽”的策略再现的哈尼族媒介形象是一种“天使化”的建构。这种媒介建构中呈现的哈尼族社会是一幅和谐、进步和美好的图景,看不到哈尼族所处的真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和面临的问题。本研究由始至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体在报道和呈现哈尼族的过程中存在的单一化和表面化的情况,认为当下媒体对于哈尼族新闻内容生产没有观照到哈尼族真实的社会情境,同时掩盖了很多社会问题。从主观角度来说,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哈尼族加强文化凝聚力以及利用自身已有的社会文化资源主动加入新闻传播格局中争取掌握自己的话语权。从客观角度来说,希望被赋予“公共领域”期待的主流媒体不要成为掩盖社会不平等的“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