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培养”、“科研产出”、“服务社会”是高校存在的基础和意义。人才培养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当代中国,愈加受到重视。关于中国高校为什么一直不能培养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更加使整个社会关注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如何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效率的前提和关键。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采取合适的评价模型,从合适的角度、多方面的进行评价,又是成功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效率评价的重要环节,其结论也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对高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提出了以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每年毕业生数量和每年在校学生数量为主要产出衡量指标的两个高校人才培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常见的C2R模型、C2GS2模型等,分析了教育部直属68所高校在2005年--2007年间固定规模收益下的人才培养效率和可变规模收益下的人才培养效率,又结合经济学中的Malmquist指数,从时间角度分析了68所高校在这3年中的人才培养效率变动趋势,并且对两个指标体系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从高校办学类型、地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差异。并且,采用“生师比”这一教育学中衡量学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对部分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DEA模型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对比分析6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05-2007年间的规模收益,得出随着高校扩招的持续,越来越多的高校呈现规模收益递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导致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人才培养规模效率下降。并且,高校办学类型的不同、所处地域的不同,对高校人才培养效率评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的纯技术有效性也在呈下降趋势。无论是以“毕业生数量”为产出还是以“在校生数量”为产出的高校人才培养效率评价,在时间维度上,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有所进步,其中拉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步的指标主要是高校技术变动指数和纯技术效率指数,而与此同时其时间维度上的规模效率则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