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世界,能源资源不仅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事关全体人类的福祉。如何可持续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又免于破坏生态环境,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安全在一国国家安全构成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与此同时,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历史也见证了大国为了获取和控制能源而展开的激烈竞争甚至对抗。在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中,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正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地带。一方面,中亚地处连接东西方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其地理位置使其天然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因此,早在上个世纪地缘政治学家们就一贯强调中亚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从19世纪大英帝国与沙皇俄国在中亚展开的“大博弈”,再到冷战结束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所谓的“新大博弈”,都例证了大国对峙在这一地区总是表现得格外明显。而另一方面,中亚虽然蕴藏极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却因地处内陆而无法直接通向国际能源市场,从而激发了外部大国的直接干预和竞争。鉴于美国正在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且已经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近期的中亚局势正逐渐凸显中国和俄罗斯上升为该地区的主要外部大国。俄罗斯在历史上曾长期统治中亚五国,至今也依然保留着强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影响力,特别是普京总统上台以来一直谋求恢复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优势地位。而尽管作为后来者,中国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中亚输送资金、商品、技术和劳工,不仅成为了中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极大地扩展了其经济影响力。随着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AEU)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倡议在中亚的持续推进,新的地缘战略环境已初露端倪。在现阶段,中国和俄罗斯在参与中亚事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重叠领域,尤其表现在能源方面。从俄罗斯的立场出发,深度介入中亚能源行业和垄断能源出口通道,不仅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利润,更重要的是能借此把中亚国家和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于中国来说,中亚因其地理位置毗邻,无需经由长途且不稳定的海上运输便可把油气资源送往中国,因此是一个方便且可靠的能源来源,有助于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目标。此外,通过增强与中亚的经济联系,中国希望可以借此刺激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以助力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进而维护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由此看来,中俄在中亚的能源领域必然存在着利益竞争甚至冲突。然而现实表明,由中国主导的中亚能源项目却同时包含着中俄之间的合作元素,尤其是体现在中哈原油管道以及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这两个大型跨国能源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之中。因此,随之产生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中俄在中亚的能源竞争与合作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该地区地缘战略格局的变化。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中俄双边能源关系或者中亚的大国对峙博弈方面,很少把中俄在中亚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和地区秩序的变迁结合起来。正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俄在中亚三个主要能源生产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互动的案例研究,回答上述核心问题。此外,本文也探讨了如下相关问题,即俄罗斯在处理中亚事务时是否会对中国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合作意愿,以及中亚的地缘战略趋势会更加地缘政治化还是地缘经济化。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国有石油公司(NOCs)在中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一站,也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摸索能源运作的“中亚模式”提供了试验场。尤其是中国第一条跨境能源运输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的建设不仅帮助哈萨克斯坦打破了俄罗斯对其石油出口通道的主导地位,也极大地增进了中国自身的能源安全。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和中亚的能源纽带,它使得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摆脱了长久以来对俄罗斯天然气管道路线近乎完全的依赖,待其D线竣工后将把中亚五国与中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竞争并非中俄在中亚能源领域的全貌。俄罗斯不仅部分参与了这两条管道的施工建设,而且还利用中哈原油管道向中国输油多年。因此,尽管客观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中亚当地的社会演变、国际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重大的地缘战略事件以及中俄各自的国内发展动态,但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中俄在中亚的能源竞争与合作加速了该地区地缘战略格局的演变,同时俄罗斯极有可能以更加合作与务实的态度使自身不断适应中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