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大约1900至1938年的中国,地点以北京为主,苏杭为辅,围绕姚、曾、牛三大家族的盛衰,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传统习俗,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这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关于中国的小说,语言能指和文化所指发生了偏离,译回汉语时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译。许多学者意识到了此类回译的特殊性,但是众说纷纭,命名不一,比如“特殊的回译”、“文化的回译”、“文化还原”、“复译”等,亟需统一认识。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王宏印教授在深入研究林语堂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译基础上提出“无本回译”。该理论的提出不但丰富了回译的内涵,还为此类语言能指和文化所指发生偏离作品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在研究回译基础上,以典型作品Momentin Peking的汉译为例,指出“无本回译”的特殊性,探讨其定义、范围、特点及重要性等问题,旨在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 这部以中国为题材的英文小说中有大量的引用、典故、习语等互文现象,这些互文现象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的,那么如何译回汉语呢?本文借鉴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对互文性的分类,即显性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和成构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并结合Moment in Peking,选取两个风格迥异的译本——《京华烟云》(张振玉译)和《瞬息京华》(郁飞译),前者忠实于本土文化,后者忠实于英文原著,从引用、典故、戏拟、解释和习语五个方面分析显性互文性现象的汉译,从体裁、风格和典型互文本—《红楼梦》三个方面分析成构互文性现象的汉译。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这些互文现象在两个汉译本中的再现情况,本文提出了翻译此类作品的三个原则,即互文最佳、归化为主和适度创造,期望丰富无本回译理论并对此类以中国为题材的英文小说的汉译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