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金融抑制论、金融约束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经典文献,代表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方向,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金融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20世纪50-6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走上以低名义利率和高通货膨胀为手段的金融抑制战略发展道路,对工业化、资本积累和计划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金融领域造成“非市场性风险”,金融资源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70年代,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得到关注,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以推行,储蓄比例、利率和汇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场化进程加快,但是,金融自由化战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频发。90年代,金融约束战略和内生增长理论形成,政府有选择地干预利率对金融市场产生作用,控制租金创造的利率机制,限制银行业竞争,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无论金融抑制论、金融自由化论或是金融约束论,都是以金融市场化为基础的。这种市场化是在既定分工水平下的金融市场化,而不是从分工演进的动态角度来揭示金融市场化变动的。斯密定理告诉我们,市场范围是由分工水平所决定的,市场化进程是受分工演进所支配的。斯密的理论在金融领域同样适用,金融市场范围是由金融分工水平决定的,金融分工演进决定金融市场化的进程。分工水平低下、市场经济不发达、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效率偏低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普遍特点,因此,仅从金融市场化的角度来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而不考虑决定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化的金融分工及其演进规律,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从斯密理论出发,本文提出金融分工理论,认为金融分工是金融发展的微观机制,金融分工演进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机制,金融发展过程就是金融分工及其演进的过程。本文的任务在于,遵循金融分工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本质规律,从金融分工及其演进的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的微观机制与动态机制,以揭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分工为基础的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分工是斯密分工思想在金融领域的拓展与延伸,能够揭示金融发展的一般机制和金融发展规律。金融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是一种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社会财富的索取权,金融资源包括货币资源、资本资源、金融商品资源和金融制度资源四个层次。金融分工是指金融的专业化发展,是金融领域劳动的分割,是经济单位将金融生产活动所包含不同职能的操作不断地分离细化的决策均衡过程,是操作的函数。金融分工有三种典型状态,包括自给自足分工状态、局部分工状态和完全分工状态。金融分工演进则是指金融分工水平的提高与金融分工结构的变动,是金融分工由低层次分工状态向高层次分工状态逐步演化的过程。影响金融分工的主要因素有金融交易效率、金融资源、金融生产的固定资源费用、个人专业化程度等。影响金融分工演进的主要因素是金融交易效率,它又是由(内生、外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所决定的。金融分工演进推动金融发展有两条路径:其一是由金融交易效率提高推动金融分工演进从而推动金融发展;其二是由金融分工演进导致金融交易效率提高从而推动金融发展。金融分工演进空间和利率调整空间构成金融发展空间,三者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利率机制推动金融发展在空间相图中升级。金融分工及其演进构成金融发展的一般机制。为了更为准确地说明金融分工,本文在新兴古典分析框架下建立了金融分工模型,从理论上阐述金融分工的演进过程,即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一般金融均衡从自给自足金融分工跳跃到局部金融分工,再从局部金融分工跳跃到完全金融分工,从而形成金融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或状态,每一个阶段或状态都是由对应的一种金融分工水平所决定的。金融分工理论模型以及金融发展空间假说能够较好地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和金融自由化理论融为一体。金融分工及其演进是金融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金融分工效率的高低。金融分工效率是指金融分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是度量金融分工演进促进金融发展的能力指标。金融分工是决定金融资源组织结构的内在基础,金融分工效率则是反映金融资源组织结构的外在表现。金融分工效率的基本内涵由金融分工的配置效率和组织效率构成,配置效率是通过金融市场效率来体现的,组织效率是通过金融制度效率来体现的。金融市场效率是金融资源在市场配置过程中收益与成本的比率,组织效率实际上就是制度效率。市场效率与制度效率构成了金融分工效率的两种基本类型,金融市场效率是金融制度效率的物质基础,金融制度效率是实现金融市场效率的制度保障。金融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最为基本的特征。金融二元结构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分工及其效率低下,导致金融市场被分割成两种不同性质市场的状态,表象上金融二元结构是金融市场的分割,本质上则是金融分工水平及其效率的差异。它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市场型金融二元结构和制度型金融二元结构前者是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分割,形成正式市场与非正式市场并存的结构状态;后者是指在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由于制度作用形成的融资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二元金融结构特征。从长期看,金融二元结构会阻碍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中国金融二元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制度型二元结构,在其产生和消除过程中,金融分工的制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探讨中国金融分工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规律,本文建立了一个以金融分工效率为基础的三级金融发展测算指标体系,并对中国金融发展进行个案分析。选取利率、M2/GDP、商业银行效率等主要指标,分别运用动态曲线图、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动态曲线图方法描绘中国利率的变动趋势。中国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主要表现在对存贷款利率上限的设定上,其利率调整空间大致可划分为5个空间阶段,与此相对应,中国金融抑制也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率动态曲线图显示,中国金融发展至今仍然处在金融抑制阶段,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的具体反映,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国金融分工水平低下。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中国今后的M2/GDP走势进行预测。从回归结果看,M2/GDP在今后若干年还会继续上升。金融分工理论认为,中国金融分工水平低下,金融交易效率不高,是因为金融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或政策效果,而不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果,因此M2/GDP反映的只是政策或政府干预下的指标,不是真正意义上M2/GDP指标的内涵。所以,M2/GDP持续增长并不能代表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上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进行分析。考察盈利因子、成本费用因子和资产管理因子三个主成分变量,结果表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未显示出规模效应,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管理却卓有成效;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明显高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效率,但是国内商业银行整体效率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中国金融发展的总体判断:自建国以来中国金融发展一直处于金融抑制状态,且抑制程度有加重的趋势。M2/GDP长期持续增长,不能说明中国金融发展已经走出了金融抑制的发展阶段,利率调整空间压缩、商业银行效率普遍低下,表明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态势是一种量性扩张而不是质性提高。从金融分工的角度看,当前中国金融分工水平仍然处于局部分工状态的低水平层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金融分工的基础是政府制度而非市场安排。中国现有的金融发展战略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在金融管理制度上体现为一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体系为基础的“计划管理”模式,其特点在于政府对金融的过多管制。重塑金融分工与金融发展的市场基础,促进金融分工演进、提高金融分工效率,逐步从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转向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以提高金融资源的组织效率和配置效率,是中国政府制定金融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以间接融资的信贷体系为基础的“目标管理”模式,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府金融行为的利益与约束机制等八项措施,是中国实施市场型金融发展战略,实现从“计划管理”模式转变到“目标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