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绿色环保与生态理念的持续深入和公路用石材的日趋匮乏,再生沥青混合料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等级的公路建设中。再生旧料的利用不仅节约了日渐稀缺的石料资源,并且大幅度节约了因废旧沥青混合料存放占用的土地资源,降低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了其潜在的价值,符合低碳绿色生态发展的国家战略。将回收的制糖蔗渣制备成蔗渣纤维与废旧沥青混合料生产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于市政路面工程能实现双固废利用,具有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绿色环保与生态理念的持续深入和公路用石材的日趋匮乏,再生沥青混合料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等级的公路建设中。再生旧料的利用不仅节约了日渐稀缺的石料资源,并且大幅度节约了因废旧沥青混合料存放占用的土地资源,降低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了其潜在的价值,符合低碳绿色生态发展的国家战略。将回收的制糖蔗渣制备成蔗渣纤维与废旧沥青混合料生产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于市政路面工程能实现双固废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首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RAP)进行预处理、级配特征及材料组成分析。同时测试了RAP中旧沥青含量及基本技术性质,论证可再生利用的可行性。随后借助SEM扫描电镜观测,探测蔗渣纤维的微观结构;采用XRD衍射仪分析,表征蔗渣纤维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蔗渣纤维的热特性。通过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基本性能评价,提出新沥青、新集料与再生料之间的适配性。其次,分析RAP预热温度、原材料添加顺序、再生剂品种及用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的影响,提出再生沥青混合料合理的拌和工艺及再生材料用量;以马歇尔法进行掺蔗渣纤维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其材料组成的合理配合比。对再生混合料的高温、低温及水敏感性等综合路用性能进行评价,验证掺蔗渣纤维的再生混合料应用于路面工程的可行性。最后,以制备的蔗渣纤维和市政工程废旧混合料,进行掺蔗渣纤维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性能验证,铺筑掺蔗渣纤维再生沥青混合料试验段,并持续观测其使用性能。结果表明:蔗渣纤维的微观结构为波浪状表面的管腔状结构,能吸附沥青中轻质组分,改善了沥青与纤维、沥青与集料的界面粘结,提升沥青胶浆与集料的粘结强度;RAP预热最佳温度为120℃。提前将再生剂与新沥青共混预热再加入拌和,可实现两者更好地混溶,提高了再生剂在旧集料界面的渗透性,有利于再生剂活性的发挥;蔗渣纤维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综合路用性能均有所改善,其最佳掺量为混合料总质量的3%;通过实际市政沥青路面工程的应用和观测,掺蔗渣纤维再生沥青路面使用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极大的缓解了城市的拥堵问题,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促使当地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地铁隧道的建设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往往会对周边地层造成扰动,严重时,会造成地表塌陷、管线破裂、隧道上方建(构)筑物倒塌等事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安全。因此,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隧道上方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减少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成为地铁隧道施工的关键。本文依托郑州地铁
常规公交出行很大程度上代表与反映了城市内部人群的流动规律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布局,明晰城市常规公交出行特征以及建成环境的影响作用机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等全局回归模型已广泛地应用于常规公交出行特征研究,但上述模型均忽略了空间异质性对常规公交出行特征的影响,导致常规公交出行的局部空间变化无法进行很好的诠释。近几年,部分学者采用地理加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能源缺口和污染物减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内燃机应用环境友好型的可替代燃料,成为解决的主要方式。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具有含氧量高、与柴油互溶、易制取的特点,柴油中添加聚甲氧基二甲醚,改变柴油机EGR率和主预喷间隔角(poilt-main interval,PMI)从而改善柴油机的燃烧与排放。本论文在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TD-28
智能网联车协同自适应巡航技术(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能够综合运用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通信设备,对智能网联车队列中的各车纵向行为进行协同且高效的控制。CACC对提升道路交通最大通行能力、阻止交通震荡传播、提升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性及燃油经济性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智能网联车技术实际应用落地的重要场景与方向。该技术植根于先进的感知与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各类黄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流、崩塌等频繁发生,给大型工程建设活动带来挑战。黄土具有大孔隙,水作用下强度极易弱化,发生软化变形,变形累积并逐渐贯通引发黄土灾害。埋深较浅的马兰黄土作为地质灾害承载体其力学变形特性亟需重点研究,本文选择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南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计算等方式,探讨了该地区马兰黄土的压缩及剪切应力应变归一化性状。归一化性状着重于
地震是诱发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因此地震发生频率较高。地震滑坡震害严重,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地.震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普遍.采用拟.静力.法,然.而拟静.力法将.地震.力简化.为恒定.不变的.惯性.力,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地震波的特点,算得的结果过于保守。本文采用
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减轻交通拥堵问题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交通问题突显,民众出行及其日常生活深受其影响,这已然成为交管部门需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城市大多建设GPS数据监控平台,使得大众出行更为便利,交通拥堵也得到有效缓解,但面对海量的交通大数据,在交通数据的挖掘及其分析中还存在着重大挑战。该论文所用源数据由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提供,在其《基于已建交通信息化平台的西安交通拥堵缓解应用研究》的
本文在西安市选取了北大街和西三环两段典型主干路,一个对照点(红光公园),在这三个点分别布设采样点,分析了路域PM2.5、O3、NOx、CO和THC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采用苏玛罐采样的方法分析了路域和对照点VOCs浓度成分谱,采用MIR和FAC系数法估算VOCs成分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识别了影响O3和SOA生成的关键VOCs成分。本文得出的主要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停车供求关系逐渐失衡,城市停车难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对停车难问题的分析可知,实现住宅小区车位资源实时调度及利用最大化是可行之道。因此,本文借鉴“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理念,开发了基于住宅小区车位的共享停车系统,该系统由管理系统、共享停车小程序及车辆识别系统组成。该系统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车位利用率,缓解城市停车压力。首先,根据对系统整体需求和功能流程的分析,确定系统体系架构
利用CT扫描技术建立高分辨率数字岩芯模型,并对其电学、力学等物理特性开展数值化模拟分析工作,这一方法相较传统实验室测量,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完整、易分析存储等特点,近年来在岩石物理、油气资源评价以及石质路基分析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三维数字岩芯建模过程中步骤复杂,涉及大量图像处理算法,这些算法会对岩芯模型的几何结构确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继而会使其物理特性分析产生较大偏差,导致实际生产和应用中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