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少国家成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机构。如1931年英国政府的“金融产业委员会”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中出现的严重壁垒,提出了包括成立担保机构在内的一系列拯救危机的措施。二次大战后,欧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公营性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目前,亚洲许多国家也都设有这类专为贯彻实施政府中小企业政策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尤其在日本,作为政府中小企业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制度,从建立、发展到逐步完善,已有6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就我们国家而言,为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1999年国家经贸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组建担保机构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三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由于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担保机构组建、运作的经验不足和其它因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面临很多问题1。这需要我们研究我国担保业下一步怎么发展。我国专家和学者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问题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但是,关于担保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化,主要侧重于介绍国外经验及建议我国如何建立和运作担保机构。特别是我国担保机构运作已有三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我国担保业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这就是笔者选题的原因。本文的目的是,在前人和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试图通过对我国担保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对担保行业以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本文由上、下两篇构成,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讨论。上篇主要对我国担保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指出<WP=3>其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根源。下篇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一篇中,根据我国国情和担保业发展的趋势,并借鉴国外和台湾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担保业下一步怎么做提出一些建议。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上篇:首先对我国担保业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和阶段性总结。我国担保体系已具雏形。担保体系由担保和再担保两部分构成,其中担保是重点,我国至今没有全国性的再担保机构。目前全国已经有近300家专业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总规模在50—60亿元左右,承担了大约5000家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担保金额大约75亿元,可以说,我国担保也初步形成行业规模。担保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普通担保;二是联合担保;三是互助型担保;四是商业性担保;每种担保模式都呈现了各自特点。现阶段我国担保业的特点是:资金筹集多元化,但仍以政府出资为主;服务对象基本上覆盖了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担保业务单一,以贷款担保为主,担保收费较低,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担保比例范围,业务操作比较规范,建立了一定的风险控制目标。其次是分析我国担保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根源。一是法制不健全,除了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外,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担保行业规章制度,《担保法》本身属于民法范畴,没有对信用担保作出特殊的规定。二是对中小企业认识不足,对“抓大放小”战略存在误解,其根源是没有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认识不统一,对担保的作用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错误观点。第一种错误观点是担保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通过担保作为突破口,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种错误观点是对担保的依赖性强,指令性担保现象较严重。四是银行不积极配合担保,其根源是银行出于“经济性”考虑和贷款偏向于国有经济。五是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恶劣的信用环境制约了担保业的发展。六是担保业自身问题,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弱,由于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运作之间存在矛盾。对担保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是下一步探讨的基<WP=4>础。下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担保业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首先,我们要完善担保体系。健全的担保体系应包括监管者、担保机构、担保对象和协作银行四个部分。经贸委系统作为监管者,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指南,确定哪些行业为发展重点,并建立中小企业辅导中心,对担保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违规者要受到严惩。现阶段,不仅要增加担保机构的数量,而且要注重担保机构的规模。担保机构要规范运作,建立激励机制以解决“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矛盾。担保对象要有侧重点,技术创新型企业应优先得到贷款担保,担保是对企业的扶持,而不是扶贫,一个企业不能长期享受贷款担保。加强银行的协作意识,实行比例担保,银行与担保机构共同跟踪、管理担保贷款潜在的风险。建议设立全国性担保保险基金,担保保险基金由中央和省级预算以及银行捐助组成,对担保提供保险业务以分散担保风险。其次,担保机构要有充实的外部注资和较强的自身积累能力。除了财政出资和中小企业交纳会员费外,大企业要提供一定的赞助;为解决再就业问题,劳动部门要从职工失业保险金、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