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与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率高,症状反复,对患者影响较大。IBS-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然其疗效不佳,研究IBS-D发病机制将对其治疗至关重要。肠道感染与肠道低度炎症在IBS-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诱发肠道慢性炎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参与调控细胞炎症反应及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67049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率高,症状反复,对患者影响较大。IBS-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然其疗效不佳,研究IBS-D发病机制将对其治疗至关重要。肠道感染与肠道低度炎症在IBS-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诱发肠道慢性炎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参与调控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增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前期研究发现IBS-D大鼠肠道黏膜中NF-κB表达升高,阻断NF-κB通路后,可缓解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但NF-κB在IBS-D肠道炎症中的活性调节机制目前研究尚不明确。热休克蛋白27(HSP27)是一种高度保守蛋白质,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中,能够提升机体对外界应激抵抗能力。研究显示HSP27主要通过磷酸化(p-HSP27)发挥作用,HSP27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且前期研究中发现IBS-D患者肠道黏膜中HSP27表达升高,但HSP27在IBS-D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HSP27表达及其磷酸化在体外模拟的IBS-D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为IBS-D肠黏膜炎症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LPS处理Caco-2、NCM460两种肠上皮细胞,在体外模拟IBS-D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应用HSP27磷酸化抑制剂KRIBB3抑制HSP27的磷酸化。siRNA-HSP27下调细胞内HSP27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内HSP27、p-HSP27、p-IκBα及IκB-α的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中IL-1β及IL-6的含量变化。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利用SPSS22.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LPS能促进肠上皮细胞内HSP27的表达及其磷酸化,KRIBB3显著抑制HSP27在细胞中的磷酸化。2.LPS诱导肠上皮细胞IL-1β及IL-6的表达;抑制HSP27磷酸化显著增强LPS介导的IL-1β及IL-6表达。3.LPS可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抑制HSP27的磷酸化可促进LPS介导的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增殖抑制。4.LPS可促进IκB-α磷酸化及降解;抑制HSP27的磷酸化可增强LPS引起的IκB-α磷酸化,减弱IκB-α的降解。5.下调细胞中HSP27的表达对IκB-α与p-IκBα在肠上皮细胞内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炎症可促进肠上皮细胞中HSP27的表达及其磷酸化,HSP27可通过其磷酸化抑制p-IκBα/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减轻IBS-D肠道黏膜炎症反应。p-HSP27/p-IκBα/NF-κB通路可能为IBS-D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背景肝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肝脏解剖复杂,即使采用先进的出血控制、肝实质离断及止血技术,术后仍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复杂性肝癌(complex hepatic cancer,CHC)手术。C ouinaud分段法是依据肝脏解剖标志进行人工分段的,而血流拓扑学分段法是依据门静脉在肝内的血流拓扑结构关系进行分段的,两者均在临床广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主要的恶性肿瘤致死病种之一。目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尽如人意,亟待开发新型抗癌药用于进展期或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近年来,以自噬为靶点的治疗是癌症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植物来源的化学物质是临床药物的宝贵来源。海南地不容含有克班宁、氧化克班宁等多种天然的阿朴啡生物碱。尽管有研究表明,克班宁对一些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但氧化克班宁在癌细胞中的作用和机制鲜为人知。
背景:神经胶质细胞瘤(glioma)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目前无最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给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深入解析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是未来降低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大需求。已有的研究表明:微环境在肿瘤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执行者,在利用肿瘤微环境的同时,还
研究背景和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1]。全球范围内,每年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超过350,000名[2]。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泌尿系肿瘤的首位,男性患病率是女性患病率的3倍,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主要发病年龄位于50~70岁[1],近年来发病率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其中,大约90%的膀胱癌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癌的复发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全球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死亡率位第四位。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HCC-ICC
第一部分 新西兰兔脊髓血供来源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描述新西兰兔脊髓各节段血供的来源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10只成年新西兰兔,从升主动脉灌注红色硅胶,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新西兰兔的颈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胸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最上动脉、肋间动脉和肋下动脉;腰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腰动脉、骶正中动脉;骶尾段神经根丝主要由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供血。供应脊髓的
研究背景与目的母体产道中的脱落胎儿细胞由于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以及胎儿的整套基因组信息,而在非整倍体疾病、染色体微缺失、单基因性疾病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等遗传性疾病的无创产前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脱落胎儿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仍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此外,目前尚缺乏对这些稀有细胞进行充分的胎源性验证;另外,目前这些稀有胎儿细胞在单基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应用仍需探究。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建立一种快
背景黄韧带肥厚是腰椎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时会压迫神经根和马尾,导致腰部疼痛及间歇性跛行。尽管有研究认为黄韧带肥厚可能和各种炎症因子、生长因子、老龄及机械应力有关,但是导致黄韧带肥厚的关键分子及其调控机制仍然未知。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尚未发现关于黄韧带肥厚分子机制的体内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发现黄韧带肥厚的关键调控蛋白,探索其调控细胞外基质形成的机制。2.建立小鼠黄韧
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锌因其性能优越已大量用于日常生活及生物医学领域。全面研究纳米氧化锌的毒理学效应对其安全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哺乳期纳米材料暴露的相关问题却鲜少得到关注。研究目的明确纳米氧化锌哺乳期暴露是否对乳汁、乳腺组织及血乳屏障产生影响;探讨纳米氧化锌造成血乳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TEM、DLS等表征纳米氧化锌。采用C57小鼠尾静脉暴露纳米氧化锌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病因,目前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无法根治。深入探究DKD的分子发病机制,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全球肾脏病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肾脏炎症反应在DKD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但确切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在DKD肾脏炎症反应中有中枢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