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肾俞、关元、气海”三穴位单独使用及联合应用对肾阳虚大鼠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指数及甲状腺形态、体重和体温的影响,从而证实针刺有改善肾阳虚大鼠甲状腺功能的作用。而验证传统的对证取穴的针刺效果,为促进腧穴处方规范化提供实验数据。材料与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56只(体重200±20g),鼠龄6周左右,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48只,采用腺嘌呤混悬液诱导肾阳虚大鼠的方法复制肾阳虚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肾阳虚大鼠48只,随机分成模型组、肾俞组、关元组、气海组、关气组、肾关气组,每组8只。随后治疗15天,治疗期间各组大鼠自由饮食摄水,其中型组不针刺,只进行捉抓刺激,时间与各针刺组相同。肾俞组针刺“肾俞”穴,针向脊柱方向斜刺6mm,行捻转补法;关元组针刺前先挤压大鼠腹部排空膀胱,直刺“关元”穴6mm,行捻转补法,4次/s,捻转幅度为360°;气海组针刺前先挤压大鼠腹部排空膀胱,直刺“气海”穴6mm,行捻转补法,4次/s,捻转幅度为360°;关元、气海组,与肾俞、关元、气海组的针刺方法与肾俞组、关元组、气海组所采用的方法相同。各针刺组均中等刺激5分钟,留针时长10分钟。治疗后测每只大鼠的体重、体温,随后用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采血法抽血6ml,分离血清。剪开大鼠颈前皮肤,暴露甲状腺,摘取甲状腺组织,剥离残余结缔组织。采用放免分析法(RIA)及比色分析法检测T3、T4、TSH指数的变化及大鼠甲状腺形态学体重的变化。结果:1.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较空白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差,T3,T4下降,甲状腺滤泡大小不一致,间质纤维增生,少量滤泡上皮呈矮柱状,少量滤泡腔内胶质较少,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造模成功。2.针刺治疗后,五个实验组大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元、气海穴组针刺明显优于单独针刺“关元、气海”两穴(P<0.05),“肾俞、关元、气海穴组针刺明显优于单独针刺“肾俞、关元、气海”(P<0.05)。“肾俞、关元、气海”穴组优于“关元、气海”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大鼠体重指数及体温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大鼠造模后体重明显减轻,体温明显低于造模前,“肾俞、关元、气海”穴组经针刺治疗后,大鼠体重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及体温有明显变化,“关元、气海”穴组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体重,“关元、气海”穴组体温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体温。两穴组效用均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形态学方面治疗后有明显变化,治疗前腔体肥大的滤泡细胞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变小、柱状上皮细胞多变为单层立方或扁平状,滤泡腔内胶质含量较治疗前饱满丰富。结论:1.毫针针刺两个不同穴组均能升高大鼠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指数,体重有明显回升,体温高于治疗前,有效改善肾阳虚证。2.“肾俞、关元、气海”三穴应用,要优于单独使用“肾俞”,“关元”“气海”,三穴。3.“关元、气海”二穴联合应用,要优于单独使用“关元”,“气海”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