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传染性脓疱病(contagious ecthyma,CE),也被认为是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通常被称为羊口疮(sore mouth),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一类接触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在动物的口腔黏膜、唇部、齿龈、鼻孔周围、尾根等处形成丘疹、水疱、脓疱、溃疡以及结痂,绵羊、山羊等反刍动物还有人都可以感染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暴发不仅会给养殖场和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可能会威胁到养殖户的身体健康,因此该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2017年11月,吉林长岭某羊场病羊出现典型的口疮症状,该羊场共饲养小尾寒羊120只,先后有10余只发病,主要是2月龄左右的羔羊。感染初期,羔羊的唇部、鼻孔周围皮肤出现红色斑点,随后形成脓疱,最后皮肤脓疱破溃形成灰褐色结痂,甚至形成大面积的坚硬痂皮。当口腔周围出现大量水疱和脓疱时,严重影响其采食,导致患病羊消瘦,发育不良。为了明确该羊群出现口疮症状的原因,本实验首先从病理学和病原学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检测分析。1病理学诊断剖检临床送检病羊,可见其唇部、鼻孔周围有大量灰褐色、质硬、隆突的痂皮,肠系膜淋巴结部分肿大,其它内脏器官无肉眼可见病变。采集皮肤痂皮及其它脏器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皮肤表皮棘细胞层增厚,棘细胞发生颗粒变性,部分严重者表现为空泡变性;皮肤毛囊周围组织出血,部分毛囊发生坏死;脾脏髓质部(红髓)散在有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脾小体的副皮质区鞘动脉周围可见有大量淋巴细胞聚集,淋巴鞘增厚;淋巴小结副皮质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2病原学诊断利用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培养等方法对患病羊进行细菌学检测,未发现致病菌感染,进而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为进行类症鉴别,分别设计合成针对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口蹄疫病毒(FMDV)、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和羊痘病毒(CaPV)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或RT-PCR扩增,扩增结果显示,仅针对ORFV的引物可扩增出与预期目的片段相符合的条带;取唇部痂皮研磨,反复冻融,离心取上清,加入20%双抗感作过夜,接种胎羊鼻甲骨细胞(OFTu)进行病毒分离,在盲传4代后出现典型的CPE;取细胞病变液进行电镜负染观察,可见线团状、椭圆形的病毒粒子;将细胞病变液经皮下注射接种4月龄新西兰兔,在接种第8d出现典型的脓疱病变。通过上述试验,成功分离获得1株ORFV病毒株,命名为ORFV-CL17;从病原学角度证实该起病例为ORFV感染所致。为进一步了解该分离毒株的分子特性,选取了部分毒力相关基因ORF120、ORF122、ORF125、ORF132进行核苷酸测序,并通过核苷酸序列推导出氨基酸序列,分析相应序列的氨基酸位点突变、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ORFV-CL17毒株的ORF122基因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突变位点,第102位氨基酸由A突变为T(A102T),ORF132基因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两个突变位点,第19位氨基酸由N突变为D(N19D),第69位氨基酸由G突变为R(G69R);ORFV-CL17毒株的ORF120、ORF125、ORF132基因与SY17株(登录号:MG712417)对应的基因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5%、100%、98.5%,ORF122基因与NP株(登录号:KP010355)的相应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9.7%;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ORFV-CL17毒株与国内毒株SY17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与国外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临床上针对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针对地方分离毒株ORFV-CL17分子遗传特性的研究对于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