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心源性卒中的防治调查目的医生对心房颤动(AF)的认识程度是预防心源性卒中的决定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神经科医生对心源性卒中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房颤患者的管理水平,为改善神经科医生对指南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并为制定卫生政策的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心源性卒中防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的标准结构问卷,提前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了来自38家医院的611名神经科医师。问卷总得分平均为21.59±3.559(问卷总分36分),知识、态度、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为6.86±1.70、6.13±1.35、8.59±2.21。医生的知识、行为得分和总分与文化程度和医院位置呈正相关。影响医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医院等级和医院位置。在房颤治疗方面,超过80%的医生认为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最佳方案。对于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高达93.8%的医生认为华法林是首选抗凝药物。在临床医生曾经使用过的抗凝药中,华法林的使用率为93.8%,但直接口服抗凝药的使用率却很低。出血风险是影响临床医生选择华法林的首要原因,占88.9%。97.7%的临床医生会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定期监测INR,但推荐的监测频率不一致。神经科医生对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的知晓率分别为79.4%,73.5%和62.4%。但是,对这三种评分方法的使用率分别为39.1%,29.5%和20.0%。对于CHADS2评分,文化程度、医院所在地和筛查经验均与知晓率和使用率正相关。对于CHA2DS2-VASc评分,医院所在地(OR=3.197 vs.3.363),培训经历(OR=3.232vs.2.669),筛查经验(OR=1.321 vs.1.746)和职称(OR=1.565)是知晓率和使用率的保护因素,而受教育程度(OR=0.667)与使用率成正相关。对于HAS-BLED评分,培训经验(OR=3.126 vs.2.985),筛查经验(OR=1.558 vs.1.183)和医院所在地(OR=1.954)是知晓率和使用率的保护因素,而工作年限(OR=0.676)与知晓率呈正相关。临床医生对房颤相关知识的学习意愿很高,但是医院开展相关的培训不能满足医生的学习意愿。结论神经科医生对房颤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对于抗凝药物种类的选择、对新发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抗凝意识、以及临床常用的评估工具,较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神经科医生对抗凝治疗抱有积极的态度,并有很强的学习意愿,但缺乏相应的培训。要提高对房颤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水平,必须加强对医生持续不断的专业培训。第二部分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脑出血患者血液新型生物标志物探寻目的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生物预警模型。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探索分析公共数据库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RNA的表达谱,确定与脑出血相关的HUB基因,为临床验证提供基础。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数据集GSE125512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表达矩阵,筛选脑出血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基因本体论(GO)对DEGs进行功能注释,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的细胞信号通路进行分析。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进行关键功能模块的筛选,并使用免疫细胞浸润分析(CIBERSORT)分析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亚群分布情况。此外,通过DEGs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以阐明不同DEG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选择具有较高连接度的枢纽(HUB)基因。最终,与WGCNA筛选出的HUB基因取交集,作为候选分子进行下一步验证。结果218个差异基因中,有表达差异的RNA共有204个,其中包括51个上调基因和14个下调基因。GO分析表明,与脑出血相关的DEGs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KEGG分析确定的脑出血发病后72小时明显激活的细胞信号通路包括疟疾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CIBERSORT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与发病24小时内相比,脑出血发病后72小时含量最多的免疫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其次是T细胞CD4+记忆静息细胞和巨噬细胞;脑出血发病后72小时,巨噬细胞的含量明显高于发病24小时内,但其他免疫细胞含量的差别不大。用STRING构建的PPI网络总共包含146个节点和446条边,并最终筛选出13个基因作为HUB基因。WGCNA分析最终确定了15个模块,并在临床特征最显著的模块中确定了12个HUB基因。结论通过对数据集GSE125512进行分析,脑出血后72小时较脑出血后24小时有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相关的生物学途径主要是与炎症和免疫系统激活相关的途径,脑出血后含量最高的免疫细胞是中性粒细胞,而发病后72小时与24小时差别最大的免疫细胞是巨噬细胞,富集到的有意义的信号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PPI和WGCNA分析,最终得到有意义的HUB基因一共有25个。第三部分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脑出血患者血液新型生物标志物验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与脑出血相关的HUB基因,在临床患者中进行表达验证,并预测潜在的治疗脑出血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收集脑出血、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各12例进行HUB基因的临床验证,分别收集患者发病72小时的外周血标本。最终确定的验证基因数21个,采用RT-q PCR法验证三组患者外周血中21个HUB基因的m RNA水平,对表达明显差异的基因进一步采用ELISA、WB的方法进行蛋白水平验证,并探索其与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验证成功的基因再次对数据集GSE125512进行GSEA富集分析,得出有意义的生物学过程。采用Drugbank数据库对验证有意义的基因进行靶药物预测。结果RT-q PCR结果显示,在21个候选基因中,CLEC4E、DEFA4、OLFM4、ELANE、SUCNR1、PPBP这六个基因的m RNA水平在脑出血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ELISA法证实,在蛋白水平,DEFA4、OLFM4在脑出血组的含量均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使用WB法再次验证了OLFM4在脑出血组表达增加,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在脑出血组还是脑梗死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在DEFA4、OLFM4不同表达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无论在脑出血组还是脑梗死组,DEFA4、OLFM4的表达与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30天m R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DEFA4高表达组中,共富集到1个有意义的生物学过程,为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防御反应。在OLFM4高表达组中,共富集到3个有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分别为: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防御反应、抗菌体液免疫反应和对真菌的防御反应;在OLFM4低表达组中,也富集到3个有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分别是平滑肌细胞凋亡过程、肌细胞凋亡过程的正调控和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反应。使用Drugbank数据库预测靶药物,以DEFA4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有一种,为奥沙普嗪,以OLFM4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也有一个,为奥美沙坦。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21个候选基因中,最终验证出6个表达有差异的基因(CLEC4E、DEFA4、OLFM4、ELANE、SUCNR1、PPBP),并在蛋白水平验证了其中两个分子在脑出血组高表达(DEFA4、OLFM4),值得注意的是,这6种差异分子均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其在脑出血中的具体角色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我们还通过数据库预测了以这两个分子作为治疗靶点的药物,得到奥沙普嗪、奥美沙坦这两种药物可能作为后期的治疗药物,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