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篇小说《等》创作于1944年。虽然相比张爱玲早期的文学巨作,《等》似乎少了些许光芒,然而,《等》丝毫不逊色于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张爱玲以其娴熟的艺术才能为该小说传达的精神启示开拓了一片广阔天地。1957年,她将短篇小说《等》自译为Little Finger Up,发表在Schenkman和Lal编辑并由印度加尔各答Nabajiban Press出版的The Orient Review and Literary Digest上,但是,学者对该作品的评论和研究却是寥寥无几,对其进行译者主体性研究,更是尚未涉及。因此,本文拟立足译者主体性视角,并基于汉英语料,运用文本分析工具,从受动性、主观能动性和为我性三个方面对《等》的自译作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首先,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分别从受动性、主观能动性和为我性(目的性)三个方面,把张爱玲《等》自译作与张爱玲译他作《海上花列传》以及英语他译文学的翻译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借助双语语料库作为辅助手段,通过文本分析工具Wordsmith Tools 6.0和Antconc 3.2.4所得的类符、形符、类形符比、平均句长、高频实义词及标点符号出现频率等数据进行统计,进而分析译者如何发挥其主体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作为自译者,张爱玲在处理句式结构、专有名词、文化特色词、主题表现、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改写意图明显,发挥了其译者主观能动性。其二,尽管自译者享有改写特权,但也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制约,所以自译者对涉及政治或战争等敏感话题的内容故意删去不译,并保留了原作的异质成分,体现了自译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受动性。其三,在自译过程中,张爱玲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以期达到翻译目的,即通过删去与主题不相关的情节、改写标题,以突出中国婚制问题,进而显示其对待婚姻的悲观态度,体现了译者的为我性。总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译作言简意赅,自由洒脱,译者主动性介入较为明显,译者主体性比较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