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_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10倍,约40-50%死亡与CVD相关[1]。而炎症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CVD发生机制中起关键作用[2],炎症指标的升高可能提示CVD发生风险的增加。因此炎症生物标记物对于腹膜透析患者炎症风险分层及CVD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在其他人群中己被证实与CVD的不良预后相关[3-5],但少有研究报道腹膜透析患者中MLR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关系,本研究旨在评估 MLR 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对象]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首次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后续规律行CAPD时间≥3个月的患者。[方法]所有患者随访至2020年06月01日,或终点事件的发生,或转行血液透析治疗或肾移植,在规律腹膜透析1-3月内收集基线人口统计学数据及实验室数据,随访期间记录新发心血管事件、生存结局及具体死亡原因。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事件、CVD死亡及全因死亡。按MLR水平中位数0.37,将患者分为高MLR组、低MLR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VD及全因死亡率的差异,并用Cox回归模型或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索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高MLR组与低MLR组患者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肌酐、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宽度、血钙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2.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MLR与年龄、男性、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正相关;与血红蛋白、血钙、白蛋白负相关。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高MLR组累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MLR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MLR水平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高MLR水平与发生脑血管疾病、心脏相关疾病及多次心血管事件相关,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经过多因素校正后MLR仍是发生脑血管疾病、心脏相关疾病及多次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5.死亡组及存活组基线资料比较发现死亡组的MLR水平较高,尤其在CVD死亡组的患者中,MLR水平更高。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高MLR组的总体生存率和CVD生存率显著降低,COX回归分析显示,进行多因素校正后,高MLR水平仍是CVD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7.亚组分析显示,有CVD病史、无CVD病史或非糖尿病患者亚组中高低MLR两组间累积CVD死亡率有显著差异,但在糖尿病患者亚组中高MLR组CVD死亡率高于低ML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CAPD患者中,MLR与多个研究因素相关。2.高MLR水平与CAP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独立相关。3.高MLR水平是CAPD患者的CVD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首位。70%患者就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药物可能起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降低肿瘤血管渗透性,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到达肿瘤的浓度。安罗替尼是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阻断多个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且具有抗肿
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
研究背景: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肿瘤周围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于鼻咽未分化癌,目前关于不同部位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研究不同部位LEL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2.分析头颈部LELC和鼻咽未分化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3.探索肺LELC的临床特
背景:白纹伊蚊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种之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以及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化学防制是蚊媒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手段,但杀虫剂的滥用导致了白纹伊蚊抗性的产生,使蚊媒及其传染病的防控成为了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关于媒介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很多,但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白纹伊蚊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和媒介能力的变化尚不清楚。了解白纹伊蚊对溴氰菊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主要危害是使卒中风险增加5~6倍,死亡风险增加2倍.过去50多年来,华法林是预防房颤卒中的标准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被证明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效果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服用方便且无需监测,药物间相互作用少,颅内出血的副作用低,成为替代华法林的备选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治疗手段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操作的侵入性和创伤性较大,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的非侵入、无创伤等特点使得其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目的](1)评价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建立HIFU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1)将2017年4月27日至
研究背景随着新产程管理标准在临床开展后,总产程>24h的产妇数量逐渐增多,使得产妇在获得更多试产机会的同时需要耐受更长时间的产痛。硬膜外镇痛被认为是分娩镇痛的金标准,较其他形式的镇痛技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然而,对于总产程>24h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否会通过缓解产妇疼痛从而改善其分娩结局?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产程管理模式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总产程>24h产
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相较螺旋 CT 具有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的原理性优势。在口腔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CBCT、乳腺 CBCT、乳腺层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肢端 CBCT、头颅CBCT等已经或有望取代并超越螺旋CT相应的功能。具体在口腔锥形束CT领域,因影像细节分辨力高、辐射剂量低、
研究背景基于HIV-1感染者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HIV-1分子传播网络可识别HIV-1感染者间的HIV传播关系,探究高风险人群HIV-1传播特征以及评估病毒的传播能力。移民是HIV-1感染的特殊群体,与中国HIV-1流行的关系尚未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是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但部分MSM隐瞒男男性行为史,对HIV-1传播的影响尚需研究。我国HIV-1基因型构成复杂,HIV基因型对病毒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疾病,影响全世界约3000万以上病人的健康,总患病率约为0.7%[1],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房颤主要诊断依据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QRS间期通常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出现QRS波增宽)。房颤除可引起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更可并发体循环动脉栓塞疾病影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