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效应:国际经验及长三角地区的实证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如何应对大规模高铁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是本研究重要的现实背景。鉴于我国当前的高铁网络正处于建设运营的初级阶段其影响效应的滞后性,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发展应对高铁机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等客观条件,论文从“国际经验总结”和“国内地区的初步验证”两大视角展开研究,旨在对当前应对措施进行反思并提出改善建议。论文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术路线,通过归纳法(国际经验总结)和假设-验证法(长三角地区实证)对高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效应展开研究。  在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简要回顾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关理论后,论文对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条高铁线路的影响效应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过程中,不仅仅关注高铁的客观影响效应,更关注影响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有以下影响效应:在交通层面第一,缩短交通时间;第二,改变交通运输市场份额;在城市空间发展层面,第一,扩大高铁直接相连的区域和其它地区间的不平衡;第二,高铁廊道内部空间发展机会的重新分配;第三,促进城市-区域之间的整合与重构;第四,催化城市系统的重构;第五,促进站点地区的开发。论文进一步指出,这些影响效应受到多重因素的相互制约:交通层面上,多个交通系统的整合至关重要;城市空间发展层面上,城镇体系、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地位、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城市空间扩张趋势、站点在城市中的区位等要素也在不断左右高铁的影响效应;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层面上,高铁网络规划与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整合、高铁线位和站点设置与区域空间的共轭发展、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等对促进高铁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扮演重要角色。  随后,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根据国际经验提出相关假设,采用对比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将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含市区、县、县级市)分为“测试组(通高铁的城市)”和“控制组(不通高体的城市)”,对其经济社会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商务服务类服务业与高铁的相关性最为显著;(2)距离核心城市的时间圈层不同,高铁的影响效应不同;(3)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高铁的影响效应也有所不同;(4)不能忽视其它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对高铁影响效应最为明显的商务空间进行理论探索,从经典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互馈模型出发,提出城市商务空间的高铁可达性与城市商务空间发展具有相关性这一研究命题,在通过可达性计算、商务空间调查、相关性分析等步骤后建构“城市商务空间高铁可达性—城市商务空间发展”的分析模型,该模型将长三角地区的所有城市分为四种不同发展类型,并界定了各类型的模型特点及现实特征。  最后,论文在总结当前的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基于国际经验和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对当前的应对措施提出反思,并指出改善建议。全文约15万字,图表89幅。
其他文献
浙江省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用地紧张的状况,其中一些城市,从整体来说,绿地等游憩资源较为丰富,各类游憩资源和空间也充足,但是这些资源和空间之间相互独立且分散,缺少有效的连
传统民居和聚落都是当地居民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不断协调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
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一半以上,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我国的农村建设一度被忽视,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生活水平落后,城乡发展的差距
交通核作为高层住宅的核心组成功能,其经济实用性对于户型设计有着直接和重要影响。自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高层住宅交通核设计因此而发生了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中小城镇的作用不可忽视,根据国外发达发达国家经验,小城镇对于整体城镇化推进的贡献最终可以达到70%以上,所以我国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位
世界经济格局日新月异,全球经济共同体的逐渐形成导致各国之间的竞争成白热化趋势,究其根本为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高科技园作为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中,促进科研成果转换的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代表,其特有的形成过程受到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拥有了更加贴近人和自然的公共交往空间。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作为农业社会经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似乎陷入了集体焦虑之中,信息的多样、多变、高速、全息的特征带给人类的是自身的异化,远离人群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从全国到地方都呈现出城市空间增长迅猛的态势。近几年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建设思想的深入,如何解决城市快速增长带来的各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