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目海峡及周边海域上层环流变化及影响机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mao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MITgc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式针对印尼海区设置高分辨率数值实验,模拟再现了2002年1月至6月该海区环流情况。分析结果表明,MITgcm能够模拟出印尼海区的环流情况,对印尼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形态进行了详细刻画,龙目、翁拜、望加锡等海峡流量模拟结果与INSTANT等实际观测数据在数值大小和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从MITgcm模式角度验证龙目海区上层环流结构受到望加锡海峡贯穿流(Makassar strait throughflow,MSTF)和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Karimata strait throughflow,KSTF)的影响,并且存在季节变化,我们发现前三个月龙目海峡受到主要来自两支贯穿流的共同作用,而在4至6月随着局地季风转向,KSTF转向东流,MSTF成为了影响龙目海峡的主要支流。这一结论从MITgcm模式的温盐变化中得到佐证。本文还基于2002-2016年OFAM(Ocean Forecast Australian Model)模式数据,通过谱分析与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龙目海域上层环流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龙目海峡(Lombok Strait)平均流量占印尼贯穿流总出口流量的15%,呈现出南半球冬强夏弱的特点,具有半年和一年的周期特征。龙目海域上层环流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受到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和望加锡海峡贯穿流的周期性影响,一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存在结构性差异。该结果与MITgcm模式数据进行对比,MITgcm模拟的环流结构演变整体提前一个月。KSTF(MSTF)为上层龙目海峡带来高温低盐(低温高盐)水团。进一步分析发现局地风场、海底地形和MJO是龙目海域上层环流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深部碳循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表层-深层物质交换过程,对全球气候、地球各圈层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碱性岩,尤其是大洋碱性OIB与全球碳循环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成因联系,使得碱性OIB成为研究全球碳循环的理想材料。西太平洋拥有最古老的洋壳,最密集的海山分布以及大量的碱性OIB的出露,对研究碱性OIB的成因有着天然的优势。本研究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中未有前人取过样的Kocebu海山碱性OIB为
溶解有机质在痕量金属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痕量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及生态学功能等都强烈依赖于其在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中的配分及相互作用。本论文聚焦海水中的不同分子量有机质结合总溶解态(<0.45μm)的痕量金属,通过测定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碳的浓度、分析其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以及比较不同痕量金属在不同盐度下的配分特征,解析了溶解有机质分子量特征、溶解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特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受到日益关注。自2004年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被报道以来,微塑料现已在近海海岸带以及深海环境中均被发现。南极海冰、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生物甚至是人类体内都有微塑料的存在。而对于海洋环境来说,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聚集的“汇”,然而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且因研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分析手段是研究海洋沉积物样品的关键,既要保证分析效率,又能够
渤海近岸浅海区水体全年普遍呈高悬浮泥沙浓度特征,而低悬沙浓度水却终年(尤其在冬季)占据渤海秦皇岛海域,这一显著差别使得秦皇岛海域成为渤海近岸水域泥沙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案例;且秦皇岛是中国最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之一,保持秦皇岛周围海水的清洁和无污染至关重要;前人研究结果显示渤海冬季悬沙浓度高且分布特征具有全年代表性,因此观测研究渤海秦皇岛海域冬季沉积动力过程兼具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海床基观测系统
Women’s Entrepreneurship in Iran(《伊朗女企业家精神》)是第一本关于伊朗女性企业家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介绍并分析了伊朗经济环境下对女性企业家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的是性别差异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及原因。国内关于女企业家精神的翻译图书比较少,也很少见关于这方面的翻译实践报告,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对中国女性企业家的研究方法起到借鉴作用,可以促进中国女性研究的发展。本次翻译文本涉及
西太平洋暖池(WPWP)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其在全球气候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该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IODP 363航次U1486岩芯(02°22.34’S,144°36.08’E,水深1332 m)上部31 m的沉积物为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和Mg/Ca 比值,重建了 WPWP表层水体水文环境演变过程,结合相关
西菲律宾海是全球海-气和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之一,是全球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因而在研究区域的源-汇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菲律宾岛弧是西菲律宾深海碎屑沉积物的主要源区,然而对于其碎屑沉积物的沉积特征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缺少可供物源对比研究的基础数据;对于岛弧物质向深海输入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也缺乏清晰的认识。2006年“国际海洋全球过去气候变化(IMAGES)”MD155航次在
大陆边缘盆地是大陆风化剥蚀产物的主要沉积汇,是揭示风化-碳埋藏过程和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研究基于南海东北部台西南盆地TWS-1和珠江口ZK20岩心沉积物的AMS14C测年、陆源物质堆积速率、粘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学特征、粒度参数、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碳-总氮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等的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期23 ka BP以来以来台西南盆地沉积物源、硅酸盐风化和陆源有机碳埋藏的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通过对TWS-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作为最典型、研究最多、腐蚀性最强的微生物,其引起的腐蚀行为与其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有密切关系。本论文针对传统的生物膜内SRB活性测定方法无法区分材料表面生物膜内SRB和溶液中游离SRB的代谢活性差异,以及难以在现场大规模应用的问题,通过制备两类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化学微探针,构建了基于SRB代谢活性特征物质特异性选择识别的
大陆裂解是威尔逊旋回中的重要一环,其裂解结构和控制因素是国际研究的前沿。大陆裂解的模式主要分为单剪和纯剪两个端元模型,近年来顺序断层的发育也被用于解释不对称性被动陆缘的形成机制。南海张裂陆缘形成于新生代,具有规模小、年龄小和保存完整的优点。其中,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陆缘宽度最大,洋盆规模最小,破裂时间最晚,共轭陆缘结构保存最为完整,是研究大陆裂解结构及控制因素的最佳区域。本次研究利用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