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反讽(verbal irony),作为一种人类独特且重要的交际方式,在日常交流中几乎无处不在,对其正确的使用和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话语。长期以来,社会学、修辞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对反语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过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建立在传统语用模式基础之上,其核心观点认为反语是“正话反说”,以Grice(1975),的理论为代表。在此观点基础之上,Searle(1979),Amante(1981),Leech(1983)等人都从语用角度对反语进行了分析,认为反语是通过违背某些交际原则的方式产生。第二类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认知语用角度,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Sperber&Wilson的反语回应理论(1981)和Clark&Gerrig的伪装理论(1984),强调共有背景知识在产生和理解言语反讽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的广泛应用,学界逐渐发现对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分析和理解,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反语的产生目的、生成机制及理解机制等问题。本文作者认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反语可为这些问题找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鉴于此,本文在前人对反语研究的成果和局限基础之上,以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及反语回应论(Echoic-interpretation Theory)为理论依据建立分析框架,以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反语对话做语料研究,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探索言语反讽生成(ironvgeneration)和识别理解(irony re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的认知模式。 通过对《生活大爆炸》中165组反语对话的仔细分析,本研究发现:1)反语交际的实质同其他交际一样,都是受关联支配的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反语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也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2)反语使用者选择反语是出自一定的心理动机,如表达反对、批评、幽默或是礼貌等;3)反语的产生是说话人对话语的回应解释的认知过程:通过反语对所听到话语进行回应,以表达说话人的否定或不赞成的态度,同时产生讽刺、幽默等语境效果,以此达成话语关联;4)反语的识别和理解是听话人在关联原则的指导和反语识别条件的帮助下,通过付出有效的心力获得足够语境效果,即讽刺、幽默等效果,从而正确地推理出说话人目的的认知过程。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通过对美国最新情景喜剧中反语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言语反讽的研究语料;其次,运用关联理论探索反语的认知模式,为该理论的应用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学术实践;再者通过一定的实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英语反语的使用和理解能力,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