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NOSES-Ⅰ式E法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方法:选取并收集62例于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通过NOSES-Ⅰ式E法(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术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NOSES-Ⅰ式E法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方法:选取并收集62例于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通过NOSES-Ⅰ式E法(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术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通过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手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进行治疗。收集其病历资料,并定期进行门诊复查、网络问卷及电话随访。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肿瘤下界距肛缘≤5cm;(2)患者体重指数(BMI)<30kg/m2;(3)患者术前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无狭窄;(4)患者术前无远处转移;(5)患者术前MRI分期T1~3N0~2M0。排除标准:(1)患者术前已伴随肠根阻及肠穿孔;(2)患者年龄超过85岁;(3)患者意识不清或伴有精神类疾病;(4)患者伴有严重的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病史;(5)患者肿瘤过大,无法从肛门拖出;(6)患者术前检查已有远处转移(7)随访过程中拒绝随访的患者。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1)手术时间;(2)术中出血量;(3)清扫淋巴结数目;(4)远端切缘距离;(5)术后排气时间;(6)术后恢复饮食时间;(7)术后下地时间;(8)住院时间;(9)住院花费;(10)预防性回肠造口;(11)吻合口漏;(12)术后第一天vas疼痛评分;(13)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肛门功能等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术后肛门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术前TNM分期及肿瘤大小等一般性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B组患者有一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B组患者术中全部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病人手术时间为(228.2±66.1)min,B患者病人手术时间为(205.6±50.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为(72.56±57.04)ml,B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为(73.87±58.23)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远端切缘距离为(2.13±0.13)cm,B组病人远端切缘距离为(2.17±0.15)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切除淋巴结数目为(14.1±3.8)个,B组病人切除淋巴结数目为(13.1±2.1)个,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住院时间为(29.87±12.97)d,B组病人住院时间为(28.48±7.43)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住院费用为(5.10±1.03)万元,B组病人住院费用为(7.57±1.37)万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为(4.68±1.64)d,B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为(3.19±1.1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2.71±0.53)d,B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3.52±1.24)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组病人术后恢复饮食时间为(3.42±1.06)d,B组病人术后恢复饮食时间为(6.58±3.8)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病人术后第一天vas疼痛评分为(3.55±1.26),B组病人术后第一天vas疼痛评分为(5.45±1.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12个月肛门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均存活,均无发生局部复发。结论:NOSES-Ⅰ式E法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中具有恢复快、治疗费用低,无吻合口漏风险、无需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优点。同时,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相比,可以达到同样的根治性切除率,短期疗效相似,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评价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一线化疗失败后ESC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影响研究方案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从2016年11月开始至2019年4月,共有15名至少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ESCC患者入组。患者接受阿帕替尼(250-500mg,1次/日)联合替吉奥(40-60mg,基于体表面积计算,2次/日)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疾
目的:分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初诊的老年DLBCL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征与完全缓解(CR)率之间的关系,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的相关因素。结果:1.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共确诊137例老年DLBCL
背景:目前,已有不少文献报道治疗前PLT、MPV、PDW对CRC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但结论尚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评估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MLHI、MSH2、MSH6、PMS2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一2020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术后,病理科确诊的314例结肠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314例结肠癌组织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对患者性别、患者年龄、肿物最大径、肿物的部位、分化的程度、组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低钠血症组和对照组、血钠各严重程度组、血钠纠正组及钠未纠正组患者各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统计分析低钠血症与小细胞肺癌(SCLC)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指导SCLC合并低钠血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1.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01月至2019年01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500例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至2020年01月,获得完整随访者的数据465例。统计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G
目的:总结AML-MRC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和临床特征,分析基因突变与年龄、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讨论基因突变对AML-MR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血液科2014年2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115例AML-MRC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利用二代基因测序检测115例初诊AML-MRC患者34种突变基因,了解其分布情况,回顾性分析基因突变及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患者临
目的:观察血清Ca2+、ALP及CEA与肺癌骨转移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6例经病理确诊且未接受任何治疗(手术、放化疗等)的肺癌患者(本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血清Ca2+、ALP、CEA及临床特征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106例肺癌病例中,67例(63.21%)未发生骨转移,39例(36.79%)发生骨转移。对于Ca2+、ALP及CEA来说,
目的:研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AC)及正常癌旁内膜组织中叉头框蛋白C2(FOXC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EAC中的表达与各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从山医大一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妇科收治的患者中选择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病例共56例,要求入选病例临床档案完整,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并将其癌组织及正常癌旁内膜组织用石蜡包埋处理。通过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的一般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从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期间共263例(其中92例患者合并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一般资料。观察合并组及未合并组的MM分期、MM分型、细胞遗传学特征、疗效,并分析合并组的疗效与骨髓纤维化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的MM分期、分型
目的:研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淋巴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发现致病的高风险因素,从而引起大家对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重视及改变,为有效预防及降低淋巴瘤的发病率提供一些新思路。方法: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确定可能和淋巴瘤发病有关的风险因素,制定简单易懂、设计合理、便于完成的调查问卷表。随后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2020年确诊的淋巴瘤患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