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波折,农产品价格连续几年下挫,农民的利益出现分化,社会意识形态也呈现复杂化的趋势。本文以1997年到2006年《人民日报》农民报道为总体,以农民个体为分析单位,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来考察十年间《人民日报》版面上的农民形象。
首先,本文对十年间农民报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从报道体裁、报道篇幅、版面权值三个层面对农民报道展开测量。研究表明,农民问题是《人民日报》极为重要的报道题裁。自1997年以来,《人民日报》上的农民报道数量分别经历了缓慢下降期、持续提升期和波动期。总体而言,《人民日报》对农民报道力度呈上升趋势。这表现在:农民报道数量相对于人民日报道总数在增加;农民报道版面权值不断增加。从绝对数量来看,农民形象也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在2004年和2006年达到高峰。《人民日报》对农民报道很少简单化处理,总是以图片或特稿方式,深入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充分展现农民形象。
其次,本文从框架分析入手,基于对框架分析理论的文献梳理,沿用国际学界认可的“媒介包”法,将《人民日报》农民报道解构成话语包的构成元素,即隐喻、范例、引人注意的词语、描绘、视觉形象。经过提炼,归纳出《人民日报》农民报道的四大框架:配角化的农村弱势群体、以技术信息为主导的农民致富、凸显的行政身份、四季歌背景下公共化的农民个体。本文在对其“话语赞助者”的历史和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诠释“签署矩阵”,揭示深埋其中的意念结构,即解读政策、整合观念、增强认同的意识形态效应。
最后,本文试图通过内容分析法描述出1997-2006年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宏观图景、农民阶层的分化和分层图景。在《人民日报》的农村报道中,我国农村宏观图景主要表现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农业生产、凸显的农民负担、农村土地问题、壮大的基层民主;农民阶层图景则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职业的多元化、致富农民形象凸显、农村部分阶层社会经济地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