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研究30%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并与二者单独应用进行对比,比较三种方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自我评价等,从而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更好治疗措施。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选择在皮肤科门诊确诊为痤疮的患者,研究对象为经伦理委员会论证并通过审定的亚人群,并具备以下条件:1.年龄18岁~35岁;2.面部痤疮为轻中度患者;3.近3月无外用药和口服药治疗史;4.无光敏感史及水杨酸类药物过敏史等。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和红蓝光联合治疗。先进行水杨酸治疗,间隔7d后进行红蓝光治疗,均2周1次,共治疗4次;B组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2周治疗一次,治疗4次;C组采用红蓝光治疗,一周1次,治疗8次。治疗前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向患者仔细交代本研究注意事项。每次治疗前患者先彻底清洗面部皮肤,由同一位观察者确定皮损程度及类型,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皮损变化情况。治疗时间总计8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包括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自我评价。最后一次治疗后2月观察评估复发情况。结果1.ABC三组共收集有效病例178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93例,年龄在18岁~35岁,年龄的中位数为27岁。三组在患病病程、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ABC三组有效率为65.00%、48.33%及50.00%,对ABC三组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12,P=0.016,P<0.05),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而BC两组治疗效果无差异;对ABC三组间非炎性皮损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051,P<0.001,P<0.05),A组非炎性皮损消退优于B组和C组,B组非炎性皮肤消退优于C组;对ABC三组间炎性皮损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63,P=0.031,P<0.05),A组炎性皮损消退优于B组,而AC两组及BC两组炎性皮损消退无差异。治疗8周后,ABC三组有效率为81.67%,56.67%及55.17%,对ABC三组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061,P=0.001,P<0.05),即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而BC两组治疗效果无差异;对ABC三组间非炎性皮损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30,P<0.001,P<0.05),A组非炎性皮损消退优于B组和C组,B组非炎性皮肤消退优于C组;对ABC三组间炎性皮损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89,P=0.006,P<0.05),A组炎性皮损消退优于B组和C组,而BC两组炎性皮损消退无差异。3.对ABC三组自我评价进行比较,其中三组皮肤细腻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89,P<0.001,P<0.05),A组患者自我评价高于C组;B组患者自我评价高于C组,而AB两组评价无差别;三组皮肤光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57,P=0.028,P<0.05);A组患者自我评价高于B组和C组,而BC两组评价无差别;三组皮肤油性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61,P=0.046,P<0.05),A组患者自我评价高于B组和C组,而BC两组评价无差别。4.ABC三组发生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术中和术后反应,三组均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术中不良反应于下次治疗或多次治疗后均能耐受;术后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干燥、脱屑及色素沉着等,对ABC三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行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2,P=0.924,P>0.05),ABC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5.完成治疗后2月观察评估复发情况,三组复发率分别为5.17%,16.98%,21.57%,对ABC三组复发率进行比较,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0,P=0.039,P<0.05),B组和C组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即单独治疗组复发率高于联合治疗组,而对照组B组和C组复发率无差别。结论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优于单独治疗,两者联合有协同作用,疗效更好,患者依从性高,远期疗效较明显,且超分子水杨酸在非炎性皮损治疗上优于红蓝光治疗。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疗轻中度痤疮与痤疮其它治疗措施未做比较研究,本次也未选择重度及以上痤疮,期待下一步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