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国内日语翻译界以《日语学习研究》为阵营,针对日本和歌(短歌)、俳句的汉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主要争论点看似在于和歌、俳句汉译时的定型问题,实则本质在于困扰翻译界多年的千古难题——诗歌的可译性问题。但由于“翻译学”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建设至今仍在进一步完善中。当时学者们更多是基于自己多年丰富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散论”。直至近些年,随着“功能对等理论”、“接受美学”等诸多西方理论的被引进,国内学者才有意识地去建构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但随着翻译学科建设的日臻完善,今后的翻译研究无疑都会基于系统的翻译理论而开展。近年来,基于某单一翻译理论对日本诗歌翻译的研究较之前有所增加。但经分析发现,其研究更多是基于“接受美学”、“三美理论”、“译介学”等理论的“外部”研究,而就其翻译文本本身进行“内部”研究并不多见。而“译文学”理论作为近年来新诞生的翻译理论,强调研究应回归到翻译文本本身,即“内部”研究。但由于是新兴理论,其适用性还尚待检验。因此本稿就日本诗歌的可译性问题,引入“译文学”理论,一方面检验其适用性,另一方面继续考察诗歌是否可译这一千古难题。本论文共有6章,分别是序章,第1,第2,第3,第4和终章。序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动机、研究方法和意义。第1章主要从日本诗歌翻译研究和日本诗歌的可译性两方面对之前的先行研究进行了梳理。经梳理发现,古往今来凡是日本诗歌翻译的研究,归根到底都在探讨日本诗歌的可译性,但至今仍无定论。而随着翻译学科的构建,近年来的研究才渐渐引入系统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所以本文将基于侧重翻译文本“内部”研究的新兴翻译理论——“译文学”,再次考察日本诗歌的可译性问题。第2章概述了“译文学”理论。分别从译文生成、译文评价、和其理论的应用三方面做了概述,并对其理论中“译”与“翻”、“迻译/释译/创译”、“缺陷性翻译”、“创造性叛逆”等概念做了详细说明。第3章导入“译文学”理论,具体探讨日本诗歌的可译性。发现诗歌是否可译,都涉及到“译文学”理论中“翻译度”这个概念。第4章是结论部分。主要包括“译文学”理论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和日本诗歌的可译性两个方面。本文结合了俳句、近现代诗歌等具体案例,对“译文学”理论进行了验证性的研究。研究发现,“译文学”最为新兴理论,确实具有理论性的指导价值。但作为单一理论,与其他所有翻译理论一样,始终都无法兼顾和涵盖文学翻译中的所有要素。所以,笔者斗胆提出了“多理论参照说”。这也与辜正坤学者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谋而合,却又不尽相同。此外,“译文学”理论也解答了“诗歌是否可译”这一千古难题。诗歌不可“译”,但可“翻”。日本诗歌的翻译亦是如此。第5章主要对本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