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许多的制度特征、政府政策和市场不完善可能导致市场扭曲,这些市场扭曲改变了企业面临的产品和要素价格,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要素错配。Hsieh和Klenow (2009)开创性地提出了企业要素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其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的要素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各个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要素错配,且要素错配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然而,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生产技术结合生产要素的过程,企业不能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会导致要素错配,那么,在给定的技术水平下,如果企业不能选择更具盈利潜力的生产技术,是否会导致技术错配呢?技术错配是否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呢?基于这样的思考,从理论上分析企业技术错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要素错配、技术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的梳理。(2)企业要素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针对Hsieh和Klenow (2009)理论模型的不足,即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和没有考虑中间产品市场,对其理论模型进行拓展,对企业要素错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行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重新进行理论分析。(3)企业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受启发于企业的可制造性设计和生产的灵活性两类研究文献,提出生产技术的灵活性这一概念,并对企业的技术错配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技术错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行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4)制造业要素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提出要素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估计方法,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四个代表性行业的要素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程度进行测度,并分析要素错配的主要来源。(5)制造业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提出技术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估计方法,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四个代表性行业的技术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程度进行测度,并分析技术错配的主要来源。(6)提出改善我国制造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制造业部门的四个代表性行业均存在明显的产出扭曲、资本扭曲和技术扭曲,产出扭曲和资本扭曲限制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企业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导致了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生产率的持久差异、产业组织的分散以及要素错配。相比资本扭曲,技术扭曲的程度更高。(2)消除要素错配后,各行业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可以提高63.295%到86.320%,平均而言,如果没有市场扭曲,这些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将增加75.799%;而消除技术错配后各行业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可以提高63.449%到80.722%,平均而言,这些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将增加72.003%,而且技术错配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程度比资本错配更加严重。(3)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地区市场分割是造成要素错配的主要原因,而要素市场扭曲、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低技术复杂度、以及低“研究开发费”是造成技术错配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针对Hsieh和Klenow (2009)理论模型的不足,即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和没有考虑中间产品市场,对他们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放宽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同时纳入了对中间产品市场的考虑,对企业要素错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行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重新进行了理论分析。(2)受启发于企业的可制造性设计和企业生产的灵活性两类研究文献,提出了生产技术的灵活性这一概念,即资本增强型要素投入和劳动增强型要素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的技术错配定义为: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下,如果企业不能灵活地选择最具盈利潜力的生产技术就会产生技术选择的扭曲,从而导致技术错配。在这一定义基础上,对企业技术错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行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3)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估计方法,对模型中所涉及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制造业部门要素错配和技术错配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