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阐述了一系列论断,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彰显了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力军,他们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未来的政治稳定,影响着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学生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因其人数较多、政治关注度较高和民族关系较为复杂,他们的政治认同状况不仅对于本民族的未来政治态度将会起到引导作用,更关系着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培育与增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研究的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新时代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实则是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它的本质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和做到“两个维护”,核心内容是执政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和主流政治信仰认同,目的导向是通过政治认同的强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基于此,本文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与内容分别做了理论界定,并结合定量研究分析方法,以笔者所在的W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一手数据资料,总结W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现状,厘清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重塑与强化政治认同的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积极向上,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历史地位认同度较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流政治信仰也能够得以基本确立。但,同时也存在执政党认同功利化、对党执政绩效评价片面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运行效果认知不全、政治信仰模糊和多元化、政治认同相较于民族和地域认同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不乏有市场经济、民族地域、高校教育、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也有政治意识不浓厚与政治人格待健全的主观因素制约。最后,文章结合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即通过“增强意识形态引领,扭转利益认同误区”、“发展自治区域经济,提升执政绩效基础”来培育执政党认同;通过“优化政治制度认知,引导理性看待问题”、“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优化制度认同环境”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通过“借助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广泛思想共识”、“坚持系统培育工程,多方力量共同引导”来培育政治信仰认同;通过“坚持政治认同导向,强化浓厚政治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强化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融合,以期通过可推广化的路径选择为培育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一方参考。
文章研究的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新时代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实则是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它的本质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和做到“两个维护”,核心内容是执政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和主流政治信仰认同,目的导向是通过政治认同的强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基于此,本文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与内容分别做了理论界定,并结合定量研究分析方法,以笔者所在的W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一手数据资料,总结W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现状,厘清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重塑与强化政治认同的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积极向上,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历史地位认同度较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流政治信仰也能够得以基本确立。但,同时也存在执政党认同功利化、对党执政绩效评价片面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运行效果认知不全、政治信仰模糊和多元化、政治认同相较于民族和地域认同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不乏有市场经济、民族地域、高校教育、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也有政治意识不浓厚与政治人格待健全的主观因素制约。最后,文章结合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即通过“增强意识形态引领,扭转利益认同误区”、“发展自治区域经济,提升执政绩效基础”来培育执政党认同;通过“优化政治制度认知,引导理性看待问题”、“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优化制度认同环境”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通过“借助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广泛思想共识”、“坚持系统培育工程,多方力量共同引导”来培育政治信仰认同;通过“坚持政治认同导向,强化浓厚政治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强化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融合,以期通过可推广化的路径选择为培育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一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