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乡村正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过度,乡村的多样化功能逐渐显现。随着我国城乡统筹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艺术家等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乡村不再是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一个与城市激烈对撞的场域,被多元行动者根据各自的利益诉求不断的重构。文章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关系性视角,聚焦于乡村的消费转向与社会空间重构,研究选取南京市江宁区大世凹美丽乡村和安徽黟县碧山村为实证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从流动性和稳定性两个层面对两个乡村重构过程中的行动者网络构建以及转换进行深描,展现了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与艺术家主导的碧山村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各类行动者的转译,乡村与城市之间以及乡村与全球的要素流动,乡村内部物质空间的重构,揭示了消费转向下乡村的关系性特征。研究发现,在政府主导的大世凹美丽乡村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中,首先通过打造美丽乡村突出乡村价值的稳定性的一面,然后通过城乡之间的多元要素的流动来促进美丽乡村的经济发展。在艺术家主导的碧山村的改造过程中,首先通过对碧山村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全球化流动实现对异质行动者的征召,然后通过在地化的空间改造实现对碧山村特殊的乡村价值的传承与整合。前者以强大的行政力量控制村庄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政府结合外来经营者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而村民在此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后者则利用艺术家的社会网络关系,首先通过文化资源的流动征召异质行动者,然后联合村民成为碧山村社会空间重构的重要行动者,艺术家的活动成为调节村民、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一股新的力量。文章从网络的对称性、异质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关系性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的机制。首先,行动者网络理论平等的对待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发挥自然和社会的两个向度解释的解释作用。但是在中国的乡村重构过程中,政府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与不同的利益团体的集合决定了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与发展的方向。其次,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成为乡村重构行动者网络的两个主要的利益目标。地方政府往往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方向而对乡村文化的深度挖掘较少;艺术家通过其艺术实践为乡村转型发展注入文化的元素,但是由于其对政府和开发商所持有的批判性的态度而使得他们在乡村的实践活动由于权力有限而受到限制;村民之间由于利益目标不同而对乡村重构活动表现出差异较大的态度,也因为利益获取与分配的不均而造成分化。最后,在流动的年代,乡村不再是远离都市的稳定、静态的封闭空间,而是一个与其他乡村、城市甚至全球之间不断发生要素流动与作用的关系性空间,流动使其具有发展的活力,稳定使乡村保持其与城市的差异。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从研究的社会背景和文献背景两方面阐释本研究的起因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主要从乡村的消费转向与社会空间重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在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流动的年代与关系性乡村三个方面展开。第二章,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提出研究问题、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三章,大世凹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的分析,从美丽乡村的内部空间的打造与消费空间转变,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两个阶段分析大世凹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第四章,碧山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的分析,从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全球化流动,碧山村内部空间的改造两个阶段分析碧山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第五章,关系性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的机制,从网络的对称性、异质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对关系性乡村的社会空间重构机制进行分析。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总结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