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肃诗文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肃(1091-1132),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是宋朝的一位爱国文人。他因上诗讽谏花石纲而名重诸生,但在后世很少被人关注;他关心民瘼,针砭时政,却在腐朽的朝堂中备受排挤,最终抱憾离世。他有《栟榈文集》共二十五卷传于世。在他留下的诗文中,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邓肃的诗文题材内容丰富,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邓肃作为南渡时期文人的典型代表,由于官位不显、在世时间较短,目前学界对其关注并不多。本论文通过对邓肃诗文的研究,以期还原南渡时期一个典型的爱国文人形象。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共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当前国内邓肃诗文研究现状和成果的概括,另一方面对论文中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邓肃的生平与交游。首先论述邓肃生活时代的状况,他生活在南北宋交替之际,其生活的时代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北宋末期内忧外患,统治阶级专注花石、古玩,朝廷腐朽不堪,朝堂之外,金军南下,边关频频告急;其二,南渡时期“靖康耻,犹未雪”成为时代的主题,邓肃既目睹了北宋的灭亡又历经南宋的偏安,社会生活、政治背景对其人生轨迹和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其次依照时间顺序对邓肃一生的重要事迹进行梳理,将他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出生与入太学、偶遇知己与初入仕途、力主抗金与罢官返乡,借此理解邓肃诗文写作的具体背景,以更好地探究其诗文内涵;最后分析邓肃交游状况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论述邓肃的诗歌。邓肃的诗歌或表达对时局国运的担忧,或表达对民生百姓的同情,即使在一些山水景物诗中也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情怀。首先按照诗歌题材内涵的不同将邓肃诗歌分成即事感怀、相和酬唱、送行赠别、写景抒情四大类,探究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详细论述邓肃的诗学倾向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诗人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的影响最大,使得他的诗歌既摆脱了“白体”的朴实平易、西昆体的雕琢藻饰,又逐渐摆脱了江西诗风占统治地位的束缚,风格既有杜甫的沉郁、凝重,李白的豪迈奔放,又兼具宋人的健朗、自然,可谓“唐音”与“宋调”并存;最后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邓肃诗歌表现出的豪迈俊逸与凝重雄厚并存的风格、叙事性表现手法、雄健与自然的语言。第三章探析邓肃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手法。邓肃散文创作根植于两宋之际的文坛风气转换之中,因而他的文章多条理通畅又力切时弊。同诗歌一样,他能够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之气,洋溢于字里行间,彰显他的大节大义。首先分析邓肃记体文、奏议文、序跋文及其他散文的思想内容;其次针对内容详细分析邓肃散文的艺术特色:论证详明、结构严密;艺术手法灵动多变;学识与理趣相融,具有情思意韵。
其他文献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目前作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术前标准治疗方案已被广泛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临床分期,改善肿瘤预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
九月二日,四星级的北京中苑宾馆,能容纳近百人的锦苑厅座无虚席,早晨九点,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科协干部学院、北京凝瑞咨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高
期刊
中国的洗车产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私家车数量的激增,以及汽车消费的暴涨,于汽车相关的服务与日俱增;目前中国洗车行业还属于完全竞争市场,洗车企业规模小,技术差,人员少
穆时英(1912年3月14日—1940年6月28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创作特色的一个作家,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普罗”小说和“新感觉”小说两种小说形式享誉文坛,为中国
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之标志,其文学上的价值值得被关注。“变形”类传奇题材各异,情节新奇,体现出传奇之“奇”的特点。学界虽不乏对传奇的研究,但文学性研究和类型研究还
钟无盐是齐国无盐邑之女,齐宣王之王后。她外貌丑陋无比,不喜针黹女红,擅长舞刀弄枪,钻研兵法谋略。钟无盐形象在西汉时生成,经过了两千多年,不仅在汉族文学中得到广泛传播,
词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其内容通俗,形式灵活多变。作为我国古典格律诗体之一,词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明清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词谱书的编纂,直至清光绪年间万树《词律》
综述了垂体瘤经鼻蝶术后脑脊液鼻漏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认为经鼻蝶垂体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密切观
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结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组织发挥其凝聚作用,感染员工,为企业的科学发展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在此基础上,要积极
企业基层组织是党在企业生产一线全部工作的基础,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