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作为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应努力做到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均等化,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大量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成为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庞大人群所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建设、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作为城市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对于城市本地居民而言,是“外地人”和“乡下人”的身份,这种身份上的差异由于户籍的强化从而构成了一种“新二元结构”。也正基于此,他们不能公平的享有所在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在最起码的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也不能享受到和本地居民大致均等的待遇,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分隔、人群制度保障待遇不公的社会现象。这有悖于我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也可能会引发转型期的不安全因素。本文以特大型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为研究对象,基于“新二元结构”这样一个视角,探讨上海户籍与外来非户籍身份的人群实现均等化的路径及可能性。通过相关数据搜集及文献查阅分析,了解特大型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现状,发现实现均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数理统计等相关分析方法,以上海为例,按照人群划分设计出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养老保险体系的路径,并在现实数据的基础上对各设计方案的政府补贴额进行估计计算,对财政压力进行了测算,验证上海市实现外来人口基本养老保险相对均等化的成本,对于未来制度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