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稻巨座壳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引发的稻瘟病是全国水稻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在辽宁稻瘟病一直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对稻瘟病菌的研究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稻瘟病菌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以及无毒基因型和水稻品种抗瘟基因型的鉴定与分析,为稻瘟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1.2015-2016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通过中国7个鉴别寄主的表型鉴定,将收集自辽宁省水稻主产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共155个划分为6群44个生理小种。结果显示ZA和ZB群为优势种群,合计占比67.09%;ZF群为第三大种群;ZC、ZD和ZE占比较小。ZA1、ZB1和ZF1为优势生理小种。致病力较强的ZA、ZB、ZC和ZD群与致病力较弱ZE和ZF群之间的频率比约为4:1,表明病菌在两年间的致病能力整体较强。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地域性分布差异较大:丹东和抚顺两地的稻瘟病菌种群最复杂均为6个种群;大连出现5个种群;盘锦铁岭沈阳均出现4个种群;营口分布较简单为3个种群。2.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分析试验对2014-201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184个进行9个无毒基因类型的鉴定。通过序列对比分析出辽宁省稻瘟病菌携带无毒基因种类及分布情况。经检测结果表明,Avr1-CO39、Avr-pii和Avr-pia 3种无毒基因型不存在于两年间的稻瘟病菌中,而Avr-pizt、Avr-pik、Avr-pita、ACE1、Avr-pi9和Avr-pib 6种无毒基因则以不同频率及不同突变类型出现。ACE1为辽宁省最稳定无毒基因型,在2014年分布频率为98.17%,2015年为100.00%,两年间为占比最高且8个水稻主产区菌株均携带的无毒基因。第二大无毒基因型为Avr-pik,2014年出现频率为91.74%,2015年为92.00%,两年间发现Avr-pik共6种等位基因型。其中本试验检测2类Avr-pik的等位基因均是首次发现的基因类型,在丹东凤城、抚顺新宾和铁岭开原均有出现:将其命名为Avr-pik-I(KY432943)和Avr-pik-J(KY432944),基因序列已上传NCBI。Avr-pik-D类型除丹东和抚顺地区外其它城市都有出现。Avr-pizt两年间表现比较稳定均在88.00%以上且各地区流行的稻瘟病菌中均可检测到。Avr-pi9两年频率相差很大且在2015年该基因在营口、盘锦和铁岭三个地方发生缺失。Avr-pita 2014年分布频率为89.91%,2015年为76.00%,本研究检测Avr-pita 3种等位基因型I,II,V且在辽宁省各地区均有分布。Avr-pib是9个无毒基因中分布频率较低的基因,与2014年相比2015年菌株携带数量增长且出现地区增多。3.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鉴定分析鉴定了辽宁省内水稻生产品种和试验品种共185份9种抗病基因Pi5、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检测结果显示在185份供试水稻材料中抗病基因Pita共占总数的99.46%,为分布频率最高的抗病基因类型,其中有32份携带Pita等位感病基因占携带Pita总数的17.39%且抗感基因蛋白质三级结构存在差异。携带抗病基因Pik占总数的33.51%,为分布频率最低的抗病基因类型。其余基因Pi5、Pi36、Pi37、Pib、Pid2、Pid3、Pikh的分布频率各不相同。有23份水稻品种同时携带有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时抗病比率为100%,说明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基因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互作效应,它们相互作用增加了水稻材料的抗性。4.2015-2016年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应用辽宁省水稻区试品种138个(2015年68个;2016年70个),进行水稻抗稻瘟病鉴定。选取每年鉴定的6个有代表性的致病力各不相同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辽宁省水稻区试品种138个(2015年68个;2016年70个)的抗瘟性。结合2015年和2016年苗期和田间鉴定结果,高抗品种共9个占两年鉴定品种总数比6.52%,抗病品种101个占比73.19%,中抗品种共21个占比15.22%,中感品种5个占总数比3.62%,高感品种2个占总数比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