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耦合网络的特性及其混沌控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局耦合映射(Globally Coupled Map, GCM)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混沌神经网络,网络的每个神经元的运动由混沌映射决定。网络有一类特殊的吸引子被称为“聚类冻结吸引子”(Cluster Frozen Attractors, CFA),可有效的用于信息处理和联想记忆等。本文通过对不同的GCM网络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类型网络的整体性质;通过对网络的控制使得GCM网络可以用于动态联想记忆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了几个混沌映射的性质。首先提出了新的混沌映射——三次Logistic映射,并对三次Logistic映射、正(余)弦映射和一种特殊非线性映射所构成的离散混沌迭代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Lyapunov指数和分岔图刻画了系统的混沌行为,给出了混沌系统的参数域。其次从映射密度的角度揭示了它们的性质,指出不同的分岔参数导致分布密度的遍历性产生变化,并且影响密度函数的形状。最后从相关性分析、功率谱和均匀分布的卡方检验等方而研究了混沌映射的性质,说明了不同的混沌映射具有不同的混沌特性,为后文分析出它们构成的GCM网络打下基础。2.分析了网络的宏观和微观特性。首先针对不同GCM网络分析了网络的特性,指出聚类冻结吸引子是GCM网络的共性特征,不会随信息传递函数而改变。其次提出了两种延时耦合方法,分析了延时耦合方式下不同GCM网络的宏观特性,指出延时的引入不改变网络的聚类冻结吸引子,并且能够使得网络具有更多的动力学性质。最后研究了网络微观特性,从神经元的迭代方程出发,分析了不同耦合项对神经元运动产生的影响,结论指出GCM网络的混沌特性主要由每个神经元产生,而聚类特性主要受耦合项的影响。3.分析了网络的动力学特性。首先从数学角度说明了GCM网络平衡点的存在性,这一结论与网络的信息传递函数无关,适用于所有的GCM网络。其次给出了S-GCM网络和CL-GCM网络零平衡点渐近稳定的一个充分条件;并针对一维和二维情形分析了两个网络平衡点的稳定性和分岔行为,仿真结果说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4.研究了GCM网络的两种控制方法和网络的应用。提出的第一种方法为反馈控制方法,这种方法不需利用外部信息,而是将系统两次运行的状态之差反馈回系统,通过调节动态参数的值实现了网络的不动点和周期控制,说明了这种方法适用于绝大部分的GCM模型。第二种控制方法是对Ishii方法的一个改进,通过调整参数阈值实现GCM网络的控制,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GCM网络。在两种控制模式中都说明了延时耦合GCM网络具有比常规耦合GCM网络更好的性质。最后利用改进的参数调制控制方法研究了网络的联想记忆,指出了CL-GCM网络和SI-GCM实现了混沌神经网络的动态联想记忆,网络既可以输出固定模式,也可以输出包含正确模式的周期模式。
其他文献
不管是从2007年半年报来看,还是从年报来看,上市公司盈利均大幅提升,而考虑到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提升的背后是有相应的制度背景的,这篇文章从新会计准则的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获利能
在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群体中,尚扬是唯一从传统写实主义走出来,坚持不断实验,始终身处中国当代艺术风口浪尖的人物。四十多年来,他每一个阶段的探索都在当代艺术史上留
<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本文论述大数据的概念及特性、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认为其可应用于军事管理、战事情况演习、军事信息化建设等场景。
稳定性是系统的基本结构特性之一,不确定性和时滞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一个稳定的系统失稳.因此,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控制器设计问题是控制理论的热门课题.目前,关于各种不确
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重语法、轻文化,重语言能力、轻交际运用的现象,从新修订的大纲要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出发,探讨背景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为实现对某型火炮的数字化随动系统性能进行快速检测,设计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数字传信仪。利用上位机发送高低、方位的运动方式和参数给下位机,下位机生成主令通过CAN总线
现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整体形象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从CI设计的结构、构成特点及CI与现代企业的关系,对CI设计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切换系统是由一组连续或离散动态子系统组成,并按某种切换规则在各子系统之间切换的混杂系统,是混杂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分支。由于众多实际工程系统,比如化
回顾了数据机房常用的热环境评价指标,定义了损失指数,从考察损失的角度分析了机房内的传热和流动过程。以典型机房模型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将常用的机房热环境评价指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