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卡奇的理性观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要素和基本力量,皆对人类认识发生作用。在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争历来存在。古希腊哲学在“对理性的信仰”的同时,亦导致非理性的萌芽。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与目的论结合起来,追求原因(本源)变成了追求的目的,结果形成了“理性神”的概念,成了走向一神论的桥梁。中世纪奉行信仰至上主义,理性融入信仰,信仰支配着一切,理性被贬抑,便促进了非理性的萌芽,但信仰以理性论证自身又激起理性的复兴。近代一方面是科学与理性盛行的时代,同时又是非理性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近代两派思想家(以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以休谟、卢梭为代表的怀疑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争在康德处得到“调和”,再到黑格尔以大全式的体系,皆未能解决理性与非理性之争。哲学发展到现代,西方哲学对建构大全式哲学的失趣,导致了理性受到怀疑。20世纪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即是理性与非理性之争的体现。以叔本华、尼采、萨特、生命哲学为代表的意志主义、本能主义、存在主义似乎探寻者“理性”的死亡,理性的价值不再存在。理性死亡了吗?理性真的无存在价值了吗?在卢卡奇看来,理性与非理性如同天平的两端,任何偏离中心都将导致人类认识的误区并引发社会灾难。因此,卢卡奇的回答是: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非理性的盛行导致了纳粹。他认为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纳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是有内在相通性的。卢卡奇的揭示从何展开,从哪些角度分析,其理论逻辑如何扩展?这些问题正是本文需要回答的。本文以《理性的毁灭》为蓝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进行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概念溯源,划定本文讨论的理论界限。第三章论述《理性的毁灭》中的时代背景,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是1848年之前的德国如何走向民族统一的“普鲁士”道路,另一方面是1848年之后的德国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法西斯的崛起。第四章介绍非理性主义的学源、发展阶段、特征及实质,从谢林开始,沿着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直至生命哲学这条主线,分析卢卡奇从辩证法、宗教无神论、贵族主义等主要特点来揭示非理性主义的荒谬,指出非理性主义的实质在于辩证法的缺失。第五章总结卢卡奇重建理性的基本内容,强调人本主义是卢卡奇理性观重构的基础,总体性是其理性观重构的方法,并介绍人本理性观的基本要点。第六章对卢卡奇理性观作简要评价,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卢卡奇理性观的继承者,发展了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同时评价卢卡奇理性观的历史合理性。文末强调卢卡奇高举理性大旗,揭示非理性主义的危害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当时有及其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社会历史意义,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强烈的启示价值。
其他文献
日语的自他表现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其在形态、语义使用上区别的不明,而是因为学习者没有从日本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来对于事件进行捕捉
关于“祛魅”的概念,源于马克斯·韦伯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d)。“魅”意味着某种事物因本身所具有的特质,造成了人们对它的崇拜迷信,从而使得该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皮肤黑素瘤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对传统放化疗高度抵抗,目前还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种类肿瘤相比,黑色素瘤干细胞在瘤组织中所占比例更高,但由于没有发现
近年来,随着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很多人无暇坐下来捧着纸质图书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极具便携性的手机进行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阅读方式。相关数据显示,截
在当前社会中,高中生的消费理念较为新潮,追求前沿和品位.但是,当前大多数高中生不具备经济独立性,个人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在参与市场经济交易时,容易受到社会、家庭等外界因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双向选择、自由择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就业方式,大学生在众多就业机会面前如何选择出自己满意的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大学生
丽水市旅游业发展定位是"生态、休闲、养生".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但还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加强规划和保护,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改变单一观光型产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能够评价复杂体积改造稳态及非稳态产能的解析方法,论文在资料调研及渗流机理分析基础上,利用渗透率分形理论建立了能够近似评价体积改造直井以及水平井稳态和
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进行广泛的交流活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口译市
家庭、学校、社区紧密合作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家庭教育是个人发展基石,更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家长能否与学校协调形成教育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最终效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