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冰川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蕴藏着大量具有独特遗传学和适应环境变化机制的微生物,是一个天然的微生物的“储存库”,记录着不同时期大气环流向冰川输送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是包含生物进化以及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变化信息的优良介质。所以研究冰川中的微生物不仅是极端环境下生物生态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和建立16S rRNA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川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蕴藏着大量具有独特遗传学和适应环境变化机制的微生物,是一个天然的微生物的“储存库”,记录着不同时期大气环流向冰川输送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是包含生物进化以及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变化信息的优良介质。所以研究冰川中的微生物不仅是极端环境下生物生态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和建立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以敦德冰芯,慕士塔格冰芯以及西藏枪勇冰川现代雪冰为介质,分析和讨论了我国青藏高原冰川细菌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菌群的地理学分布特征以及与微粒和氧同位素代用指标的关系,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大气环流影响造成了冰川生物量不同。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发现细菌总数以敦德冰芯数量最多,枪勇冰川次之,慕士塔格冰芯数量最少。这可能是因为青藏高原北部慕士塔格和敦德冰川受到西风环流的影响而南部枪勇冰川主要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位于青藏高原最西端祁连山的敦德冰川相比其他冰川更加干旱,周围被沙漠和戈壁包围的地理环境特征。但是活细菌的数量在三个冰川中的变化则不大,说明同样极端冷的微环境使特定的一些适应冷环境的菌群能够保持一定的活力,具有相对稳定的数量。2.冰川细菌数量的变化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菌群数量随冰芯深度呈波动性的变化,与微粒数量波动性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污化层对应的冰层中有着相对更多的细菌,说明冰川中的细菌与大气中的尘埃有密切联系。从δ180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分析,记录到的峰值所对应的时期与细菌以及微粒含量较高的时期是基本对应的,说明冰川中细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现象,揭示了冷干期微粒和细菌数量高暖湿期数目低与大气温度负相关的对应关系。冷期强劲风不仅为冰川输送了大量粉尘微粒,也带来了大量的细菌源。但这也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些微粒含量较低的冰层也发现了较高的细菌数量,这也提示了冰川中的细菌并非只来源于尘埃颗粒,还可以是通过高空气溶胶和水蒸气输送等方式进入冰川。3.分析冰川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发现,敦德冰芯中所有克隆到的16SrRNA序列代表的原核生物形成的类群以及优势菌群与慕士塔格冰芯有很大不同。说明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冰川对细菌类群的组成有重要影响。这些菌群与在土壤、湖水、大气溶胶中发现的菌属有很高的相似度,提示冰川中的细菌主要来源于周围环境的输送。4.冰川细菌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从各类群在冰芯剖面上的分布状况分析来看,敦德冰芯细菌菌群中,以Proteobacteria, HGC以及CFB为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到40.3%,26%和24.9%,而在慕士塔格冰芯中Proteobacteria(51.4%), CFB(20.2%)和LGC(20.2%)为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分布的差异特征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于细菌菌群在冰川中分布的影响。慕士塔格冰芯中细菌多样性指数(H)最高达到4.01,而敦德冰芯中H值最高仅为3.64,说明了慕士塔格冰芯中细菌类群有着更好的多样性,这可能与该冰川生态系统的复杂化以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有关。5.通过四个不同位置的冰川基于16S rRNA序列对比分析发现,冰川中的细菌种类与从极地的冰川、海冰、以及其他冷环境中分离的细菌有很高的相似度,遗传距离很近,这是相似的冷环境对于细菌类群的选择性以及这些菌群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化的结果。同一冰川中细菌16S rRNA序列具有很近的遗传距离,集中聚合在一起,而与其他不同位置冰川中的细菌16S rRNA序列遗传距离较远,尤其体现在优势菌属中。可能是因为不同地理环境位置的冰川对细菌长期的进化选择造成的。同时还发现根据冰芯深度的不同,广泛分布种属在不同层面冰芯中的比例不同,证明了细菌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的特点。这说明,冰川中细菌种群具有区域分布的特点,细菌类群生物地理分布具有时空特征。以上研究都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对于冰川细菌的数量以及种类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是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长期环境的选择使冰川细菌具有生物地理划分区域的特点。为冰川细菌多样性的分类模式以及不同环境下菌群类别发生变化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了有益探讨。
其他文献
文章就土木建筑施工中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本论文在拓扑场论和广义相对论两个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拓扑场论方面,运用段氏拓扑流理论研究了微分几何和拓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拓扑不变量—Hopf不变量的内部拓扑结构,得出了表征Hopf不变量与扭结缠绕数之间关系的准确表达式。广义相对论方面,主要研究了黑洞的量子辐射,分别利用量子遂穿的机制和量子反常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黑洞时空和FRW宇宙表观视界的Hawking辐射问题。首先,本论文研究了Hopf不变
近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无汞荧光灯和等离子平板显示(PDP)技术的发展,探寻新型量子剪裁荧光粉作为研究开发高量子效率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的一种新途径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稀土磷酸盐基质在VUV区有较强的吸收,且合成温度低、制备方法简单、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好、溶解度低和透光性好,是高效真空紫外荧光粉比较理想的基质。稀土元素由于其独特的电子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传统发光材料的改性和新材料的
杂交物种形成是植物系统演化重要且广泛的推动力和促进物种多样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物种间基因交流,而且可以通过多倍体或同倍体杂交方式形成新的物种。然而相对于频繁发生的多倍体杂交,同倍体物种间杂交则比较困难。其不仅需要同域共存的同倍体物种间杂交,而且新产生的杂交物种必需与亲本产生生殖隔离。杂交物种与亲本产生生殖隔离的方式很多,生态分离被认为是对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至关重要。在一些杂交物种中,生
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而序列上的修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性状和遗传功能。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是经典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在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表观修饰对植物逆境胁迫应答调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方面的研究对阐明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拟南芥DNA甲基转移酶DNMT2与组蛋白
生物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序列数据,全面了解这些数据的生物学意义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目前,对序列的理论分析工作大部分是从统计学角度出发,讨论诸如碱基含量、概率分布和相关性等统计学特征。为了从本质上探索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有必要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作一些努力和尝试。简单和对称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法则,在自然科学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程度的对称性破缺使我们的现实世界呈现出复杂的外在表象。
本论文在拓扑场论和广义相对论两个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拓扑场论方面,利用段氏拓扑流理论研究了三种波的相奇异性;在广义相对论方向,主要讨论了Friedmann-Robertson-Walker (FRW)宇宙表观视界处的热力学的量子效应。首先,我们利用段氏拓扑流理论研究了三种波的相奇异性,分别为电磁场中的Riemann-Silberstein (RS)涡旋、相干光学中的相干涡旋、和卷波的中心轴vor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复杂适应系统,由于自组织,生态系统可以形成复杂的随时间动态演化的时空斑图,这类时空斑图的形成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生态问题的重要认识,比如:单一物种的空间动态演化,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作用对物种在空间分布的影响等等。因此,研究这类斑图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循环竞争的种群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蒙特卡洛(Mon
高温超导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上临界磁场、较大的临界电流密度以及高于液氮沸点的临界温度,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高温超导块材的抗磁性和磁通钉扎效应设计的高温超导悬浮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承载能力和独特的自稳定性,是未来高温超导应用的重要分支。由单块永磁体和单块高温超导体构成的悬浮系统的电磁相互作用力特性研究是超导悬浮系统安全运行设计的基础,并作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受到广泛关注。本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针对由单块
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由两种不同类型的RNA聚合酶转录,它们是核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NEP)和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PEP)。这其中,NEP主要转录像rpoA和rpoB等那些负责叶绿体转录和翻译机制基因和一些看家基因,而PEP主要负责转录那些像psbA,psbD和rbcL等光合作用蛋白基因。NEP只由一个中心亚基组成,而PEP则由4个亚基组成,它们分别是rpoA, rpoB, rpoCl